这是位于白沙圩的大华银行,当年这里是最兴旺的几家银行之一。
南通铜鼓,东接佛山,西连阳江,这是陈宜禧筑路的宏伟规划。新宁铁路公益至北街线通车不久,陈宜禧立即筹议展筑台城至白沙而达阳江的路线。台城至白沙线于1916年获当局批准,台城至白沙一线华侨众多,乡村富庶,客运货运需求大,此外,日后再向开平、恩平延伸,通往阳江。1917年正月,白沙西南支线正式动工,1920年3月,竣工通车,这段铁路长26公里,分设11个站:台城、筋坑、水南、官步、三合、黎洞、上马石、东心坑、长江、田坑、白沙。1926年,当局政府接管铁路,陈宜禧被剥夺了新宁铁路公司一切职权,随后悲愤去世,新宁铁路西连阳江的规划也就泡汤了。
人物专访
陈炳忠:火车司机藏火车头
71岁的旅港乡亲陈炳忠是三合镇水南村委会万宁村人,是香港南强基金会董事。据陈炳忠回忆,他的父亲陈文彦曾是新宁铁路公司的一名司机,父亲年轻时在广州学机械修理,听说家乡通了火车,就返回家乡,经亲戚介绍,成为新宁铁路公司的一名火车保养、修理师傅,同时父亲慢慢学会了驾驶火车。陈文彦负责白沙至牛湾线路,晚上都会在新会留宿一晚。
据陈炳忠介绍,1943年,日军的飞机开始炸铁路,当时三合车站有2个火车头,为了防止被日军炸掉,原新宁铁路公司的工人还有附近的群众将火车头推到距离三合车站500米远的金鸡头山的山坳里藏了起来。尽管日军飞机多次轰炸铁路,但都没有找到火车头。据说,每个车头长约12—13米。陈炳忠回忆说,父亲陈文彦也参与了藏火车行动。解放后,火车头上的零件被偷,火车上的5个直径长约1米的车轮被人用水泥封住,用来固定白水蓢坡头水闸。
现场探访
出了台城车站,经过东风旅店(原名燕喜酒店),跨过通济河,西行离开繁华的圩镇,沿着在原铁路路基上修筑的台沙路,采访组一路经过筋坑、水南、官步、三合、黎洞车站,5个车站已难觅踪迹,当铁路沿着水泥公路延伸至三合镇北联村委会环江村时,偏离现在公路,向北折向丘陵地带,采访组沿着崎岖不平的乡间沙土路前行,行至一座拱桥时,据说,该单孔涵洞就是原新宁铁路的遗址,抬头就是陈坑水库,上马石车站就在水库边上,但是车站已经毁于抗战期间的战火。
来到陈坑水库可以看到一道奇观,铁路在水库底部穿行,路基依稀可见,原来陈坑水库建于1958年,水库修好后,原来的路基冲坏了,路基在水库前行约300米,在一汪碧水中有一座碉楼立于水中,成为另一道奇观。据说,该水库原址是条村庄所在地,修建水库时,村庄迁走了,但留下了碉楼,碉楼经过近50年的浸泡依然屹立。
铁路过东心坑延伸至长江圩,长沙车站至白沙车站沿途,朗北、山朗、南朗、墨林、塘口、双龙、望楼港,一排排华侨新村,民居富丽堂皇,仿佛画中游。婚姻、建房、买地是华侨回国的三件事,通车后,侨乡的建筑业一片繁荣,这些华侨新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中以墨林村最具代表性,村中共有9座中西合璧式的民居,其中以建于1937年的“梦庐”最为华丽。“梦庐”是一幢两层中西别墅,中式凉亭、西式拱廊浑然一体,花式浮雕厚重奔放,壁画精美细腻,玻璃窗富于变化,墨林村像是一座近代侨乡建筑的圣堂。
再往前行就到了望楼岗村,在村前还有新宁铁路遗留下的一座双拱涵洞,下屯村委会望楼岗村80岁的马国器回忆说,当时火车就在村门口通过,现在村前还有一个单孔涵洞,在马国器的引领下,采访组发现拱涵跨度约5米、宽约4米。据马国器介绍,通车后村民从该拱涵下穿过。前行100米左右,就会看到一段残留水泥建筑物,水泥墙壁宽约0.7米。据附近村民说,这应是火车站水塔的遗址,具体用途有待考证。原来的白沙车站上建起了一排新民居,屋主马振华说,破败的白沙站于1996年被拆掉,大院内还散落着被拆掉的青砖。马振华房前是两个大的池塘,据马国器、白沙镇文化站站长马长生说,池塘是后来才挖的,当时火车就是沿着现在池塘的堤岸掉头。此处北行100米就是白沙圩,通车后白沙圩迅速成为商贾云集之地。白沙圩由新、旧两圩组成,白沙旧圩为马姓倡建,其中以河南街最为繁华,此外还有东兴街、金紫街、伏波街、殿前街等;还有以黄姓为主的新圩,以东安街、西城街最为繁盛。白沙水路与潭江相连,也是水路交通的节点,新宁铁路公司希望铁路继续向开平、恩平延伸,直至阳江。以促进开平、恩平两地煤矿的开发,便利阳江的粮食、农副产品、山货、海产、建材的输入。
历史故事
白沙黄马修路之争
铁路修到白沙后,陈宜禧及新宁铁路公司碰到了最为棘手的问题——黄马修路之争。
据悉,台城至白沙段铁路预计需投资70多万元。鉴于海外招股已颇困难,陈宜禧便采取两种方式在县内进行招股。其一是铁路沿线所占用的土地,按当时地价折算招股;其二是发动沿线村镇乡民,分姓氏宗族进行集股。新宁铁路分段通车多年,乡民已体会到铁路带来的好处,认股非常踊跃,但这种集股方式虽然较快地解决了筑路的资金问题,但是激化了本就存在的封建宗族纠纷。
白沙地区最大的宗族就是马姓与黄姓。马姓集中住在白沙镇旧墟周围的平原盆地,黄姓则集中在潮境墟附近等地。下屯村委会塘口村65岁的马卓荣介绍说,潭江边开平三埠及白沙一带,华侨众多,较为富庶,成为盗贼侵扰的对象,为防止盗贼,旧城圩的马姓、新圩的黄姓与开平沙洲组成“三堡联防”,外御溯江而来的盗贼,但是修筑铁路却激化了掩盖的矛盾。
当时,以香港太平绅士马叙朝、马持隆为首的马姓认股25万元,黄氏不甘示弱集股12万元,但黄姓在铁路线路的走向上,与陈宜禧发生了严重分歧。黄氏宗族代表上书当时的交通部,指控陈宜禧徇私另与马姓立约,取消了原定经过潮境的线路,改为过三合直达白沙,这是舍繁荣而经偏僻。后来,台山旅港商会举行会议,调处黄马之争,建议把路线绕至东心坑,在此增建一站,以照顾马姓的要求,然后由东心坑在通向潮境圩、长江而达白沙,以满足黄氏之愿望。陈宜禧从维护公司利益出发不为所动,他认为,潮境圩被群山环绕,不宜工程施工,工程还会延长了12公里,会增多20多万建筑费,有损铁路的营业利益。
1918年3月,正当铁路修筑至横坑、水寨时,黄族乡民数百人群起反抗,爆发了一场械斗,他们把修筑工人的工棚烧了。“火烧工棚”引起了国外华侨的关注,有些华侨对筑路信心发生了动摇,并有撤资的打算。面对危机,经过新宁铁路公司与黄族代表反复协商、双方同意由长江站修筑一条四公里支线直通潮境圩,费用由黄氏筹集,这场事端才告一段落。
【结束语】
经过长达近一个月的艰苦采访,“重走新宁铁路”系列报道活动今天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本次报道共发稿8篇,字数逾两万。在这次报道活动中,本报记者在有关顾问的带领下,按照当时修建新宁铁路的时间顺序,通过以点串线的方式,深入到新宁铁路遗址现场,寻访见证那段历史的乡间老人,再现了当时筑路的艰辛历程,颂扬了陈宜禧不畏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同时,通过忆古抚今,还向读者展示了新宁铁路沿途当前的乡村美景、巨大变化等。报道虽然结束了,但是陈宜禧的精神正激励着侨乡人民不断开拓创新,努力进取,朝着富裕和谐新侨乡的目标而奋进。 (文/记者 李华珍 赵可义 刘运华 图/记者 周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