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原文: 李江帆简介∶1951年生于台山市台城。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985工程”服务经济与管理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会长,广东经济学会、广东体改研究会、广东生产力研究会副会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哥哥是我这一生中最敬佩的人。 去年六月份,我从万里之遥的新西兰赶回台山,参加在台城举行的台山一中七八届高中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当天,在母校台山一中参观时,在学校南院的走廊上,我意外地看到了一幅配了文字介绍的哥哥的大照片。原来,母校选取了建校近百年以来数位出类拔萃校友,以照片加文字解说的形式为每一位在读的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是学校对优秀学子做出的一个最高形式的表彰,哥哥是其中的一位。 图1.作者在台山一中南院哥哥的照片下留影 一、优秀少年 哥哥年长我十一岁。 在我童年的眼里,哥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少年。 哥哥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我的父母都是教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哥哥从小学习就很刻苦,严格的家庭教育以及良好的学校环境,使他一直成绩优异。除了书读得好,哥哥还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少年的他常沉迷于长篇小说和自然科普读物,喜欢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如晴雨计、气压计、电磁铁、 蜂鸣器等。我记得哥哥曾告诉我,若天气有变,晴雨计玻璃管内的物质会翻滚至上层。每遇雨天,我总喜欢站在墙边观察,小小的晴雨计成了幼小的我观看这个神秘世界的一个视窗。 哥哥对书的痴爱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他非常喜欢无线电,但我们家境清贫,生活拮据,父母工资收入还不够一家六口人的日常生活开支,没有多余的钱(那怕几角钱)给他买书。哥哥不无遗憾地回忆道,台山一中初中时全班集体照他一张也没有,因为没钱交冲印费。那些年新华书店大量销售的是政治类书籍,很难找到无线电书籍。《无线电杂志》是限额发行的,一个班最多只配两本。当班长的哥哥只好“发扬风格”让给其他同学订阅。哥哥有一位同学的兄长是个无线电爱好者,家里无线电藏书甚丰。哥哥一有空就去他家看书,每次离开时,总是借走一大捋书,回家后就如饥似渴地摘抄,这样一抄就抄了好几本笔记。看书后他依样画葫芦,先装矿石收音机,后装来复式晶体管单管收音机,最后用自制的木盒子装了一个推挽式4管收音机。家里一天到晚响着的就是从这个简陋收音机里传来的广播声。没钱买新电池,他就把捡来的旧电池焊好,泡在盐水玻璃罐里让电池“复活”继续放电。我还记得,哥哥床头的一张书桌中仅有的两个抽屉,装满了他硬是从口里扣下来的钱买的电子零件。很多年后,即便是他离家下乡、外出读书,那抽屉一直都像宝贝似地被他锁着,家里一直没人敢动它。 印象中,自我有记忆以来收到的第一份礼物、第一件玩具,就是哥哥依着《小发明》一书,利用家里的木头、废旧灯泡、蜡丸壳等,像模像样地做出来的。 从小学开始,哥哥多年担任班长及少先队大队委,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队员,学习成绩始终名列榜首。 图2 李江帆在台山一中四舍为同学理发(1965) 1964年哥哥以优异成绩考入被誉为“台山最高学府”的台山一中。校园里扑面而来的浓厚学习气氛使他深受感染,他更加发愤读书。初中两年他都担任班长,各门功课全面发展,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听说在语文课中,他的作文常被老师讲评和贴堂;在数学和物理课外活动小组中,他惊叹速算法的巧妙,领略到试制天平的乐趣;在英语课中,他第一次踏入陌生的ABC世界;在政治课中,他首次听讲“社会发展史”和阶级分析法。学雷锋、学王杰热潮激励着他多做好事,在支农劳动中吃苦耐劳,一心朝“又红又专”方向迈进。 但好景不常。1966年夏,哥哥刚读完初中二年级,文革爆发, 学校停课。运动一开始,年仅15岁的他就因爸爸是“摘帽右派”和不赞成同学们对班主任上纲上线的批判,受到“红五类”的排斥和打击。他被无端怀疑讲“黑话”,受到工作组斥责、威胁。晚上宿舍轮岗放哨本来是由他这个班长安排的,可现在他自己却因“政治不可靠”被剥夺了放哨的权利。哥哥回忆道:这是他有生以来所受的一次最大的挫折,深感委屈。有一次,他看到台山一中南院贴出的周总理讲话提到摘帽右派是人民内部矛盾,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去找班里“文革核心小组”负责人说,他不属“黑七类”子女,要求领毛主席语录和像章(“黑七类”子女不能领)。经历了“大串连”和流产的“复课闹革命”后,1967年夏,学校开始陷入无休止的派斗中。他对此感到厌烦,在家自学无线电知识,逐步掌握了收音机和常见家用电器的装修技术。 1968年夏,由初一到高三的6届中学生一律“毕业”。实际上才读了两年初中的哥哥也依依不舍地离校了。他渴求知识,希望有机会升高中。按理说,哥哥是台山一中初二级的高材生,凭他的实力,要考取台山一中高中是完全没问题的。然而,那时全国取消了升学考试制度,读高中要由管区推荐。“家庭出身”阴影无情地打碎了他的求学梦:哥哥和姐姐都没有被管区推荐读高中。在哥哥失学在家的那几个月,我发现,每天清晨,他听到离家不远的台山一中校园传来悦耳的广播体操音乐时,都显得那么伤感,那么无奈。 二、广阔天地 1968年秋天,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哥哥和姐姐成了台城镇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都斛公社圆美大队插队落户。下乡那天清晨,当时才6岁的我由妈妈领着,和欢送的群众一起目送哥哥姐姐和知青们乘着大卡车下乡。回到家里,形单影孤的妈妈忍不住流泪了。 下乡前,我听到哥哥请妈妈为他借一部自行车,好让他到下面的公社走走,想了解一下插队落户的情况。谁知,几天下来妈妈借不到单车,唯有对哥哥说,不去看就算了。哥哥一听就急了:“那怎么行呀?那可是一辈子的事情啊!” 今天想起来,我都不得不佩服哥哥,不得不深信“性格决定命运”的格言。想想哥哥当年只不过是十七岁的少年,但已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人们以为下乡只不过是暂时的,他却意识到这一去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哥哥是一个意志坚强、充满毅力的人。一到乡下,艰苦的农村生活就使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住在农民阴暗湿潮的小屋里,与睡床仅隔三、四米的耕牛为伍;第一次学犁田时不会扛犁,冰凉的犁尖差点把腰腹刺伤;到一望无际的围田犁田,咸淡相混的黄浊饮用水和毒蚊,害得他眼睛发炎,肿得像核桃般大。每一次,当妈妈读着哥哥的来信,少不更事的我,似乎也能读懂了生活的艰辛。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劳动、微薄的收入,使哥哥体验到当知青的艰难。 回想起来,我相信是哥哥从小形成的自立能力、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在那艰苦日子里拯救了他。他并没有像一些知青那样挑肥拣瘦,在农活大忙时借故返城,而是知难而上,虚心向当地农民学习,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农活技巧。工余时间,他用无线电知识和家用电器维修技术热心地为社员们装修电灯、收音机、广播喇叭等电器,他把他所学到的知识带给当地的农民。辛勤劳动的汗水、助人为乐的品德,还有随和的性格,使得哥哥成了生产队最受欢迎的知青。
图3 李江帆在都斛围田犁田(1973) 农村的田间劳作相当消耗体力,知青一下子就与当地农民一样进入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环境,很多人放弃了对知识的继续追求,可哥哥没有,他没有在浑浑噩噩中渡过他的每一天。后来,村里为下乡插队知青修建了一排泥砖屋,每人一单间,靠外是个一两平方米的小厨房,里面是七八平方米的小房间。我曾去看过,泥砖屋非常湿潮,使他借相机拍摄和冲洗的几张珍贵照片都霉变了。可是,哥哥对能住进单间泥砖屋自得其乐,显得很高兴。他帮助过的同村农民热情地用竹子为他做了一个竹门和两张竹桌。而他自己则赶快给房间拉上了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电线和电灯。每当夜幕降临,农友们在闲聊中消磨时光,同样是疲惫不堪的他却关起门来挑灯夜读。后来,那排泥砖屋(见图4)在知青回城后成了牛舍和柴房,一直到现在。 图4李江帆与下乡知青在泥砖屋前合照(1973) 哥哥脚踏实地、与人为善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热情使他在生产队获得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1969年秋,他作为都斛公社数百名下乡知青中的三个特例之一,在保留“知青”身份的条件下被推荐到当地的都斛中学读高中。哥哥梦寐以求的升学愿望没想到就这样在下乡插队时实现了。得到这一消息,我们全家真是欢天喜地,父母更是喜上眉梢。 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哥哥格外珍惜。两年高中学习期间他德智体全面发展,一直被同学选为班长,各科成绩在全校遥遥领先。在刻苦学习的同时,每逢周末、节假日、农忙假和寒暑假,他都回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甚至连星期天傍晚,也干完了农活才摸黑走路赶回ffice:smarttags\" />六公里外的学校。全年下来,“脱产”读高中的哥哥所挣的工分,居然比全生产队所有不“脱产”的知青都多。 三、大学圆梦 下乡插队五年来,哥哥先干了一年农活,“脱产”读了两年高中,后被选去大队企业,在粮食加工厂碾米,还教过耕读班,当过水库工地炊事员兼财务、大队辅导员。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辞劳苦以自己的知识为农民服务,在普及农村初等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在水库工地上手臂撕脱性骨折后带伤坚守岗位,赢得了社员们的广泛好评。1972年,哥哥被评为都斛公社优秀教师,出席了台山县教师大会。1973年春,他被评为公社优秀上山下乡知青标兵。他在都斛公社知青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通过有线广播传遍全公社。他的事迹报至县里,大受好评,被评为台山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当时,台山县团委正在筹办台山县青年展览,为了激励青年一代,县里决定展出哥哥的事迹,并派记者到生产队采访并为哥哥拍了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
图5 老农和李江帆攀谈(1973) 1973年,由于周总理的提议,选拔大学工农兵学员恢复了全面统考。恰好在一年前,下乡知青家长李庆霖写信给毛主席“告御状”反映知青的困境,毛主席阅信后据说伤心掉泪了,送给李庆霖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并指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随后在1973年全国大张旗鼓落实知青政策。这成了提高知青在推荐读大学竞争中的地位的“尚方宝剑”。上级规定:在各公社推荐名额中,下乡知青必须“单列”,这就避免了下乡知青在与当地青年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夏天,全县知青最多的都斛公社公布了推荐工农兵学员的8个候选人名单,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各占一半。哥哥作为公社优秀上山下乡知青标兵自然榜上有名,此外,还有地位显赫的大队党总支副书记、公社党委委员。不久,各公社被推荐人员集中台城参加全省统考文化课,再根据成绩综合选拔工农兵学员。这时,哥哥在中小学打下的扎实文化基础奏响了他敲开高等学府大门的“主旋律”。他以物理120、化学120、数学118、政治97,语文(作文)87分的成绩(数、理、化120分满分,政治、语文100分满分),一举夺得台山县选拔工农兵学员考试总分第一名。 无巧不成书,考试成绩刚揭晓,台山青年展览会恰好开幕。展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哥哥上山下乡的事迹,展出了记者拍摄的有关哥哥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见图5),围田犁田(见图3),耕读班教学,为生产队修理扩音机,带伤坚守水库工地炊事员岗位(见图6)的照片。县招生办负责人参观了预展,频频点头称许。一夜之间,哥哥成了人们交口相赞的 “又红又专”的知青典型人物。我和父母、外婆都非常高兴地多次去观看展览,全家非常自豪。每当学校组织参观展览,同班同学中有认识我哥哥的,一指着那上面讲解说是我哥哥,我总是高兴得忘乎所以。
图6 李江帆当水库工地炊事员(1973) 这样,哥哥这个本来与当时的大学无缘的准“黑七类子女”终于在下乡期间以他的突出表现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他是都斛公社推荐的八位候选人中唯一被选拔上大学的人。 从哥哥的身上我感悟到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是金子总会发光,就算是被放在黑暗中! 我父亲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虽然1960年摘帽了,但仍使我们一家被笼罩在巨大的政治阴影下。哥哥回忆道,在文革前,“重在表现”政策使他和姐姐在台山一中读书时受“家庭出身”的负面影响不大。但文革期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极左路线使他俩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下乡时别说企望招工、当兵,就算是想当个农村基干民兵都是一种奢望,更不要说读大学了。现在,哥哥居然能够被选拔上大学,这不但令我们全家远离阴影、吐气扬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人生中的一线曙光! 哥哥上大学的那几年,是我们家最开心的几年。每逢寒暑假,哥哥都会从大学的图书馆里借回一大堆书。他从广州回家的行李装得最多的就是书,常常装满整个旅行袋。家里各人人手一本书,各自找个地方躲开,互不干扰地看书。爸爸喜欢躺在床上看书,为此外婆奉送了他一个“床锥”外号,而我,多喜欢坐在一张竹椅上看书。哥哥的好学对年少的我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因为假期时间有限,哥哥借回来的书在假期结束后就要带走,我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完所有的书,所以常常一动不动一看就看上半天,妈妈担心我的眼睛受损,在屡劝不听的情况下,一次趁我上了一趟厕所,就把书藏起来,我回来后使尽浑身解数都无法让她把书拿出来,爸爸还讥笑我:“看你这样子,就快变成‘书锥’了!” 四、自强不息 哥哥是一位自强不息的人。1976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佛山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当他获悉华南师范学院为青年教师举办政治理论进修班,认为是一个提高素质的好机会,就报名参加。那时佛山地区师范位于南海县大沥公社鹅头岗。几乎每周星期五傍晚,哥哥都去广州参加进修班的学习。为了省钱,他常常骑自行车跑30多公里去华师,星期一晚上才回佛师。当时经济状况还很差:他每月工资仅40余元,常发生“赤字”;肉、鱼、豆腐凭票供应,买饭票要凭油票;进修当然住不起招待所,只好挤 在留校老乡的床上或广州表弟的阁楼上过夜。
图7 李江帆在鹅头岗夜读(1978)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妈妈去信鼓励哥哥报考,家里也为哥哥的考研作后勤准备。在那个年代,能为哥哥作最大的支持就是物质上的,可家里也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妈妈只能自己弄些南乳花生,用盐水煮些黄豆晒干,给经常熬夜的哥哥做零食。看着阳台上晾晒的香喷喷黄豆,有时虽饥肠辘辘,可我懂事地从没顺手牵羊地吃上半粒,因为我知道那是给哥哥的,是对我最尊敬的哥哥的最大支持! 1979年春,哥哥获知母校招收硕士研究生,决定报考。从获悉考研信息到参加考试,这中间只有一百天时间。为此他制定了严密的工作、复习“两不误”的详细计划,几乎把每一分钟的时间都作了周密的安排,悄悄开始了紧张的复习。妈妈说,哥哥为了激励自己,将一张“奋战100天”的“座右铭”贴在了书桌上方。 夜以继日的奋战总算没有白干,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华南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我想,哥哥在人生道路上所迈出的每一步都说明了一个显浅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
图8 李江帆在南海县研究生考场(1979) 八十年代初,哥哥在华南师范学院攻读研究生时,我也在广州读书,周末我常喜欢去华师与哥哥一起度过。 记得当年在华师,每到周六晚上,学校总会在大操场上安排放映露天电影,那是全校师生一周中唯一的娱乐节目,毫不夸张地说,宿舍楼内的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大多时候,我也搬张椅子随大流地去看电影,可是,哥哥总是留在宿舍内忙他的事,他总有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课题研究,他甚至没与我去看过一次电影。 每次,当我看完电影回来,走在校道上,远远地望去,乌灯黑火的宿舍楼里,唯有哥哥的那个窗口泛着一片亮光…… 看着这亮光,我常常是莫名地感动。 “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读书的时候,我常喜欢把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用以激励自己,那一刻我却想:真正在科学的崎岖小路上攀登的,就是像哥哥这样的人。 直到今天,通宵达旦地工作已成了哥哥的生活习惯。 四、人间真情 哥哥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也是一位品格真诚的性情中人。他尊敬师长,善待同事,扶掖后辈,善解人意。 有一次,我们家在广州聚会。晚饭后,哥哥说要与妈妈一起去探望一位老师,让我开车送去。那是在广州越秀山附近,哥哥没去过,我也不认得路,结果寻觅了大半个钟头。后来听妈妈说,哥哥念念不忘的这位老师是他的普通话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蒙\">蒙ersonName>老师,只在小学一年级教过他一个学期。每当哥哥的论文语法修辞基本功得到好评时,他总是想到中小学语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文\">文ersonName>老师的功劳。他一直清楚地记得这位老师40多年前调离台山时留下的广州地址,多次按地址登门拜访但都被告知搬走了,后经多方寻访终得相见。妈妈说,在拜会这位老师时,哥哥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顾及\">顾及ersonName>老师面子,私下往老师手里塞了些钱。 家乡一位在台山一中初一教过他半年的语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文\">文ersonName>老师患慢性病,医药费难以报销,他知道后马上解囊相助。这位老师在复信中曾感叹道:“人间自有真情在!”据我所知,每年春节回家乡,哥哥总是在大年初一领着我嫂子和侄儿,恭恭敬敬地去给高中班主任拜年。
图9 李江帆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2003) 哥哥是一位孝顺的儿子。从他十七岁下乡到离家上大学,从他参加工作到攻读研究生,多年他一直坚持给父母写信。在信中他常常详细地汇报他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情况,连他第一次找对象,也在信中详细描述我未来嫂子的情况,尊重父母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如今,已快奔六十岁的哥哥,在我们一家外出吃饭时,常小心翼翼地牵着妈妈的手走在路上或上下楼梯,妈妈的脸上写满的都是幸福感:有儿若此,真是老怀快慰!哥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饮水思源。每当我回想我由知青到教授的成长经历,我对在清贫和压抑的环境中含辛茹苦地培育我长大成人的父母亲和外祖母,对谆谆教诲和热忱扶掖我的师长们,对一直关怀我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总是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图10 李江帆荣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学术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1) 五、春华秋实 哥哥如今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985工程”服务经济与管理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会长、ersonName w:st=\"on\">广东经济学会ersonName>、广东体改研究会、广东生产力研究会副会长。他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高校政治经济学重点学科带头人、“211工程”经济学重点建设项目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中青年经济研究会会长、英国雷丁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
图11 李江帆应国务院秘书长罗干邀请赴中南海商讨第三产业发展大计(1992) 哥哥的同事说,哥哥是我国第三产业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开拓第三产业经济学、揭示第三产业发展规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产业研究成果被专家认为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他的专著《第三产业经济学》于1991年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学术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他在1992年应国务院秘书长罗干邀请,赴中南海商讨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大计,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采用。他在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知识分子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12位)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跨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宣传战线“十、百、千工程”优秀人才、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报刊理论宣传理论文章一等奖、广东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殊荣。
图12 李江帆在美国纽约国际研讨会演讲(2006) 尽管哥哥头上有多不胜数的“光环”,可在我的眼里,他始终是一个平凡的人,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 哥哥是我们家的骄傲、是父母的骄傲,当然,他更是台山人的骄傲! [此帖子已被 邻家小妹 在 2009-6-6 3:43:31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邻家小妹 在 2009-6-20 19:42:5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