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上发了一新帖,是关于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题的, 特别提醒网友试题中的对对子“孙行者”,当天就有网友连发 了几篇帖子,旁证侧引,让我多了些了解。后来我继续上网查, 又有新的发现。原来那时不少人认为考大学还让考生对对子,与 时代不合了。出题者陈寅恪指出,做对子最容易测出一个学生对 中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寥寥数字已经包含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 仄虚实的运用。对联在各种文学形式种字数最少,但却最富于中 国文学的特色。 在网上,还看见另一处介绍那试题的文字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 ;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人名;这两个名 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这是意对。胡、孙(猢狲),都是 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 是文言虚词。这是文对。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这副三 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