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邑旧事) 三台山
剑兰
台山县(市)的原名叫新宁县,县城称宁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因湖南、广西均有新宁县,为避免混淆,便以县城附近有“三台山”为由,更名为台山县。1992年,台山撤县改市,即今天的台山市。
三台山既无石花山的奇特之石,也无北峰山的雄伟之姿,能够成为台山的名山皆因——古台城和台山县均因它起名。因而许多人只知有三台山,却不知它在哪里,只对它时常闻名却不知其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就在车水马龙喧嚣的环北大道旁。从自来水公司至台山人民医院背后的三座被浓绿茂密的林木覆盖着的一点都不显眼的山就是三台山,也叫负廓山。从上坑新村旁的水泥道路向上行,向左转穿过连接诗山与自来水公司的水壩,再往前行不到50米左转,见一水泥阶梯,然后拾级而上即可到达三台山的其中的一台,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座邮电微波塔。再向右转上去就到二台、三台,每台相距约二三十米,最高的是第三台,高也不足百米,分别比一台高五六米、比二台高二三米左右。旧《新宁杂志》记载其“三峰叠起,像若三台”。不过现在三台山已被茂密的乔木树林遮敝,从下往上很难看得出像不像三台了。
登上三台山山顶,此处山势平缓,各种不知名的树木遍布,可见这几年绿化造林的成效显著。俯览山下,高楼林立,繁华的台城风光尽收眼底。在此台旁有“清世伯母伍氏安人之墓”的水泥墓一座,历经80多年,整座墓体至今仍完好如新。该碑记为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庚午间十月十二日安。落款为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岑余庆堂重修。为什么与伍氏安人没有丝毫关系的香港岑余庆堂郑重其事耗巨资为去世60多年的伍氏安人其重修墓地呢?讲来有段古。相传伍氏安人是台城一位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粮店老板娘,对前来籴米的穷苦人家,总是打折卖,用买半升米的钱即可买到一升米,深得贫苦人家的赞许。可悲的是,在那兵荒马乱、土匪横行的年代,官府不重水利建设,台山适逢大旱,田间颗粒无收,连竹子都开了花,导致原本是鱼米之乡的台山灾难连年,大闹饥荒,一时间饥民四出逃荒,饿桴遍野。善良的伍氏安人开仓赈灾,然而天不遂人意,时间一长,僧多粥少,粮店财资不继,卒至倒闭,伍氏家人被迫逃离家园,难舍故土的伍氏安人饥寒交迫,病逝于家中,被乡人草殓于野。后来,原居于台城岑边村的岑日初在香港创建的岑余庆堂有限公司闻其善事,为彰其善举,出资在此购地,为其重修了衣冠冢,以供后人凭吊。也是给三台山添了一处历史遗迹。
站在三台山顶向东遥望,可见葱郁树林中的石花山和碧波荡漾的石花水库,远处百峰山脉由东向西蜿延而来,尤如蛟龙出海,盘踞于此。据传新宁县立县时,经风水大师指点,这里是“头枕三台”的风水宝地,因而即在三台山下设立县衙,也就是今天的市政府所在地。从此,台城的城区是以三台山为中心点而扩展开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