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Bonjour

摄影大师黄宗霑:首位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at898.com/lib/readtext.asp?textid=924
想起了黄宗沾
  作者:易大旗

  数起来,香港影星梁朝伟凭藉名导演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夺得康城(嘎纳电影节)影帝,已是继葛优之后第二个中国人获此荣衔了。

  法国康城电影节的"黄色季风"并非近年才流行起来的,陈凯歌、张艺谋都曾在彼斩获颇丰。及至后来,东风浩荡,某届参赛康城影展的中港台的华人电影艺术家全部金榜提名,梁朝伟、杨德昌、王家卫、姜文……一连串的黄面孔容光焕发,相映生辉,最终以梁朝伟摘下影帝,《花样年华》获得最佳艺术影像造型奖而划下圆满句号。

  想当初,日本的黑泽明也是从康城影展的红地毯迈上世界影坛的,故此法国"金棕榈大奖"一直是中国人至为心仪的座标。哪怕张艺谋已捧得柏林"金熊"和众多国际影展的奖项,他魂牵梦萦的仍是康城的金棕榈,一不留神被陈凯歌抢先了一步,《霸王别姬》便成了里程碑。幸而大陆影星葛优还算争气,在张艺谋的《活著》里演得形神兼备,一举夺得康城影帝,亦给老谋子增了几分颜面。

  渐地金棕榈多了,便呈莺飞草长,杂树生花之势。本来木秀于林,还有些娉婷仪态,都成了树丛了,也就"荣辱不惊",大家的注意力开始聚焦到奥斯卡金像奖__这是华语电影的一大缺失。奥斯卡较为商业化,但无可否认是国际影坛万众瞩目的中心舞台。尽管陈冲、成龙、周润发曾先后在奥斯卡之夜客串颁奖嘉宾,但捧得金人归的却非我族类,实在令人黯然神伤。不过尚可聊以自慰,八十年代的《末代皇帝》囊括多个奖项,其中音乐奖的一群得奖者里有张黄脸孔,他就是中国人苏聪。所谓敝帚自珍,名不见经传的苏聪被奉为华裔奥斯卡第一人,至少大陆电影报刊是如此认为的。再后来,李安的《藏龙卧虎》横扫奥斯卡,搬走四尊金人,风光如斯,苏聪的名字又被丢到脑后了。

  然而,苏聪真是奥斯卡的首位华人“金主”吗?看来,有一位划时代的电影大师被中国人忽略了,倒是美国人没有忘记,他就是好莱坞的摄影巨匠黄宗沾(沾加雨字头)。去年五月,美国华盛顿国家历史博物馆连续举办三天的"黄宗沾纪念专场",回顾黄宗沾拍摄的经典电影片段,播放好莱坞第一代华裔女影星邓如鸯在七十年代初制作的纪录片《黄宗沾》,还有多位老牌明星、导演、制片人莅临国家历史博物馆现身说法,纪念黄宗沾对美国电影发展的贡献。

  谁是黄宗沾?他是中国广东台山人,五岁即随父亲移民美国华盛顿州。黄父是铁路工人,黄宗沾连高中学业也未曾完成,他少年时靠砸碎石子挣了些工钱,买了一堆废旧零件,自制了一台摄影机,第一次使用就被父亲禁止了,因为这部土法上马的摄影机没有取景框,他给家人拍合影时,都没能将人头拍下来。黄父迷信,认为此物不祥,从此禁绝,但他没想到这短命的机器奠定了儿子毕生的路向。

  黄宗沾的生母始终留在中国乡下,黄父另娶"二奶"并带来美国,此妇人对黄宗沾较为刻薄,他便于十五岁时即离家闯荡天下,落脚洛杉矶谋生。他打过职业拳击(最轻量级),为摄影店铺打杂,并于一九一七年进入好莱坞,从扫地、洗版做起,接著是做场记、助理摄影师,一九二二年成为主摄影师。二十世纪之初,电影业才刚刚起步。可以说,黄宗沾是与好莱坞同步成长的,他从默片时代(无声电影)开始,即晋身为摄影界的权威。他擅长低调摄影,在好莱坞有"低调豪"之称(他的英文名字James.Wong.Hou译音为詹斯.黄.豪),他更是世界电影史上使用长焦摄影和手提电影机动态摄影的先驱。二十年代,他主导拍摄的一部无声电影,里面有追逐打斗的场景,他穿上滑轮鞋,抱著手提摄影机,追著演员拍摄,从此首创了动态摄影的技法,这在电影发展历程上是革命性的,到今日,任何一部电影都已离不开动态摄影和长焦摄影,这均拜黄宗沾的创意所赐。

  当年许多好莱坞大明星都独尊黄宗沾,如非他担任主摄影师便不肯接片约。直至黄氏晚年已染病在身,赫赫有名的歌坛影坛两栖明星芭芭拉.史翠姗主演一部歌舞片大制作(一九七四年),开拍不久,她与导演就联手炒了摄影师的鱿鱼,芭芭拉.史翠姗力邀黄宗沾出山,黄抱病完成了这部电影,两年后即去世。黄宗沾毕生拍摄了一百三十五部电影,导演过三部电影,他总共获得过十一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并于一九五五年(《玫瑰刺青》)和一九六三年(《哈德》)两次获奖。他才是首位荣膺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

  黄一生的传奇故事颇多,他和爱妻仙萝拉的奇情篇就感人至深。白人女子仙萝拉与他相恋多年,但当时美国尚存一部充满种族歧视的婚姻法,即白人不能和有色人种结合。三十年代,两人不得不到法国巴黎注册登记结婚。至一九四六年,美国废除了这部婚姻法,但社会传统压力仍未消退,他俩欲在美国重新登记,一连找了四个教堂均遭牧师婉拒,最后在一处偏僻小教堂才完成了婚礼。仙萝拉现仍健在,居住洛杉矶,已逾九十高龄,回首往事,白头老妇不胜唏嘘……

  黄宗沾却有一个终身遗憾。一九四八年他回到祖国,在北平拍摄国产电影《骆驼祥子》,这是他的艺术生涯中唯一参与的华语影片。惜乎当时内战方殷,共产党军队已逼近京畿,黄宗沾无心政治,却憎厌中国的内战,于是在隐约可闻的枪炮声中匆匆离去……他再也没有重履故地。一九六七年,黄宗沾在临终弥留之际,吐露出最后的心事,就是念念不忘这部未能完成的《骆驼祥子》。

  时至今日,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侯孝贤、杨德昌乃至吴宇森、李安的名字已进入国际电影艺术长廊。他们已企及前辈黄宗沾所达到的高度了吗?

  壮哉黄宗沾!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26:08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9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621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8-3-28 13: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有火車直至白沙,证明白沙海外人不少,而且还有影响力,希望你继续介绍台山名人,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06: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v 華人征戰好萊塢

2006-03-01 12:05:16 來源:人物週刊

  徐克、於仁泰、元奎、林嶺東、陳可辛、陳凱歌等均拍過西片,都是鎩羽而歸。這並不表明這些影人能力低人一等,但可以證明他們水土不服
  說李安是眼下華人影人的Number One,絕非誇大其詞


■周黎明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3月5日(美國時間),李安將成為第一個榮穫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華人,而他的《斷背山》也將贏得華人執導的影片首次穫得最佳影片的殊榮。
  華人穫奧斯卡大獎,李安不是第一人,之前柬埔寨華僑吳漢曾穫最佳男配角獎(《殺戮戰場》),蘇聰曾穫最佳配樂獎(《末代皇帝》),《臥虎藏龍》更是讓多位幕後英雄捧到了小金人。然而,同是奧斯卡,獎項卻有大有小。最佳導演是所有個人獎中的最高一檔,它將標志著李安在電影界取得的最高榮譽。
  當然,光是一個奧斯卡隻能代表一時的成就,並不能表示相對穩定的行業地位。李安能取得與古典音樂界的馬友友和建築設計界的貝聿銘相媲美的江湖地位,是他過去十多年靠一部又一部成功作品積累起來的--從“父親三部曲”的紮實根基,到《理智與情感》的登堂入室,到《臥虎藏龍》掀起外語片風暴,李安用他獨特的東方美學,展現了長袖善舞的藝術生命力和事業韌勁。
  由於好萊塢在全球電影業的絕對主導地位,李安在美國的成績和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散射全球;退一步看,他的《斷背山》也已經征服了從威尼斯到倫敦的八方高手。說李安是眼下華人影人的Number One,絕非誇大其詞。事實上,我們如果回顧歷史,李安可以說是在電影之都攀上了最高峰的人。
  說實在的,華人在好萊塢的成就,跟德國、瑞典影人相比,屬於小巫見大巫。我們動輒大談陳衝、周潤發、李連傑,但他們在世界領域的影響如何跟嘉寶、英格麗‧褒曼、茂瑙、弗列茲‧朗、沃爾夫岡‧彼德森等相提並論?但這樣比較並不公平,因為我們是東方人,要在白皮膚的汪洋中以黃皮膚立足並取勝,難度遠大於歐美其他國家的“移民”。

  黃宗霑兩奪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黃宗霑

  正因如此,黃柳霜(1905-1961)作為所有闖蕩好萊塢華裔影人的先驅,意義尤其重要。這位英文名字叫做Anna May Wong的女星生在廣東,小時候移民美國,在默片時期便登上銀幕。她最早於1919年參演《紅燈籠\》,之後出演了60多部影片,其中只有極少數成為經典,比如瑪琳‧黛德麗的《上海快車》。她演的都是配角,甚至是一晃而過的龍套角色,但她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明星,因為她以獨特的東方形象引起了廣泛注目。白靈現在走的異國神秘性感路線,跟黃柳霜一脈相承,甚至很多造型都在模倣。這些形象也許不是我們想宣傳的中國人形象,但在那個年代,華人能引起西方主流社會的關注,已經是破天荒的奇跡了。


黃柳霜

  李安之外,在美國成就最高的華裔影人,應該首選黃宗霑(James Wong Howe,1899-1976)。他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出色的攝影師之一,共為125部影片掌鏡,其中包括一大批經典片,曾10次榮穫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兩次穫獎,分別是1955年的《玫瑰文身》和1963年的《原野鐵漢》。他以善於佈置光影著稱,運\鏡流暢,敢於創新。在《靈與肉》(1947年)中,他穿著溜冰鞋,手扛攝影機,拍攝拳擊賽,以製造身臨其境的效果。當年好萊塢為了請嘉寶重新出山,擬派出一位能讓嘉寶折服的攝影師,此人便是黃宗霑。從穫得奧斯卡肯定的次數看,他超過了李安,但在電影創作中,一般認為攝影的重要性不如導演,而且黃宗霑的貢獻並不像李安那樣具有濃郁的東方色彩。黃宗霑為華人爭光隻是在族裔這一相對單薄的層面,李安更勝一籌的地方,是他將東方美學觀輸入了主流西方電影。


關南施

  當然,黃宗霑和李安都是幕後英雄,他們因少數民族的身份所遇到的困難跟演員不同。對於幕後工作者,隻要電影業人士開明,他們就不會受到歧視;但對於台前的演員,決定他們命運\的是數以千萬計的廣大西方觀眾,而不僅是少數制片、導演和電影公司主管。黃柳霜之後,能稱得上明星的好萊塢華人是關南施(Nancy Kwan)。她於1939年出生在香港,母親是英國人。關南施從小學芭蕾,一個偶然的機遇把她推上影壇,成為《蘇絲黃的世界》(1960)的女主角,次年又在好萊塢主演了《花鼓舞》。這是兩部曝光率頗高的影片,前者講一個畫家和善良妓女的浪漫故事,後者是一部關於第二代華人如何處理文化衝突的歌舞片。可惜之後她的作品影響甚微。雖然關南施經常演女一號,但在造型方面,她往往停留在奧黛麗‧赫本和碧姬‧芭鐸的陰影裏,反而沒有黃柳霜那種撲面而來的異國情調。

  可供華人施展機會少之又少

  有過好萊塢經歷的華裔演員最強烈的感受是沒戲可演。在黃柳霜那個年代,華人角色都是由西人扮演的:卡普拉的《袁將軍的苦茶》(1933)中,軍閥袁將軍是由瑞典演員尼爾斯‧艾斯特扮演的;改編自賽珍珠原作的《大地》(1937),男女主角都是普通的中國農民,但王龍和歐蘭扮演者的祖籍卻是奧地利和德國;連拍46部的《探長陳查理》也是洋扮中裝,其中主要扮演者是瑞典演員。大名鼎鼎的凱瑟琳‧赫本和英格麗‧褒曼均扮演過中國婦女,靠一流的化妝技術取得“乍一看還真有幾分像”的效果。
  這種靠貼透明膠把雙眼皮粘成單眼皮的做法,到1950年代開始行不通了。在1956年的《國王與我》中,個別亞裔角色由西班牙裔演員擔任。後來,更開明的社會氛圍要求東方人演東方人,但華人演華人在完全國際化的環境中是永遠不可能的,因此關於《藝伎回憶錄》選角的紛爭在老美看來乃無事生非。畢竟,西方電影演員從來不按國別來分派角色,除非需要作特殊的強調。但即便不考慮其他亞裔演員的競爭,可供華人一展演技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只有1961年的《花鼓舞》、1987年的《末代皇帝》、1993年的《喜福會》等極少數作品(以及《國王與我》、《西宮小姐》等舞臺劇)能為華裔演員提供較多的機會。
  好萊塢的華裔影人大致可以分兩類,第一類是本土的,未必是美國出生,但在美國長大,成名立業;第二類是在中國成名後再轉移陣地,如陳衝、李連傑、成龍等。第一批毫無語言障礙,但普遍起點較低,像江佔士(James Hong)、郭鄧如鴦(Beulah Quo)、陸錫麒(Keye Luke)、鄺炳雄(Benson Fong)、陳婷(Tina Chen)、黃自強(Victor Wong)、黃亮榮(BD Wong)等均是優秀的配角演員,經常在主流影視劇中充當綠葉。譚恩美編劇、王穎執導的《喜福會》中有大批亞裔演員,包括華人溫明娜(Ming-Na Wen)、盧燕(Lisa Lu)、周采芹(Tsai Chin)、趙家玲(Rosalind Chao)、鄔君梅(Vivian Wu)等,同時融合了上述兩類。她們無懈可擊的演技讓某位好萊塢主管讚歎不已:“沒想到我們這兒有這麼多如此優秀的亞裔女演員!”但讚歎歸讚歎,除了溫明娜,其他人並沒有因此穫得更多的發光發熱的機會。

  周潤發、李連傑、成龍,都沒過語言這一關

  移民影人的起步較高,每人都可以拿出一批過硬作品。像周潤發,就是以明星的姿態進去的。成龍兩度闖好萊塢的經歷頗具代表性,第一次他以三流明星的身份,出師不利,第二次改為一流明星,反而旗開得勝,這至少說明了好萊塢對於黃皮膚黑頭髮的接受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周潤發、李連傑、成龍基本上保留了男一號的地位,但各人的情況略有不同:周的4部主流片(《血仍未冷》、《再戰邊緣》、《安娜與國王》、《防彈武僧》)均為失敗之作,如果不是李連傑放棄《臥虎藏龍》,他在好萊塢除了片酬幾乎顆粒未收,而且《臥》不能算是好萊塢作品。如今他接演《加勒比海盜續集》的反角,算是策略調整,即放棄雞首,甘做鳳尾;李連傑可以說達到了類似尚格雲頓、史蒂芬‧席格的地位,但從未接近過施瓦辛格、史泰龍在動作片領域的高度;成龍以《尖峰時刻》取得了好萊塢一線明星的成就,但難以持續。可貴的是,他能屈能伸,能進能退,依然積極參與本國的影業。


吳宇森

  他們3位成就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沒有真正過語言關,尤其是跟打進好萊塢的歐洲明星相比,但跟美國本土的華裔演員相比,他們已經很幸運\了。像主演《李小龍傳》的李截(Jason Scott Lee)、曾有偶像風范的王慎德(Russell Wong,又寫成王盛德,系王敏德的哥哥),英語對他們均為母語,如果美國是東方人市場,他們的前程可能會寬廣得多。(當然,李截和王慎德並未顯現過硬的演技,但起碼應該有馬克‧沃爾伯格的星運\。)女星方面,胡凱莉(Kelly Hu)的魅力也同樣處於以貌取勝階段,但劉玉玲(Lucy Liu)則已展現出更多面的光彩。


溫明娜

  溫明娜和劉玉玲是近年在好萊塢曝光頗高的華裔明星,雖然都算不上一線明星,但已遠離了失業的困境。她們倆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被定型:溫比較溫婉賢淑,屬於“好女孩”型,跟華裔作為“模範少數民族”的形象很吻合;劉則如同是東方美女蛇,咄咄逼人,象征著東方女性的幹練及高超手段。這兩種貌似南轅北轍的個性特徵在《大地》、《天與地》等片的女主角身上都神奇地融合在一起,隻可惜那些有品質的角色不是每年都有。


劉玉玲

  至於男星,在《臥虎藏龍》將功夫片推向主流之前,迴旋餘地更窄。傳統上,亞裔男子被刻畫成頭腦發達、四肢簡單的書呆子,但華人社區為了襬脫“模範少數民族”的“枷鎖”,不時發出抗議,所以現在這類角色也不多見了(黃亮榮在《侏羅紀公園》裏演了一個)。《喜福會》中有好幾個亞裔男子,但除了王慎德扮演的反角,其他幾乎連配角都不如。華人自己編導的作品尚且如此,要在非華裔題材中出演無需大展拳腳的角色,那更是難上加難。像《格鬥之王》的仇雲波(Robin Shou)、《妖魔大鬧唐人街》的Dennis Dun,除非像甄子丹那樣腳踏中美兩條船,否則就會經常處於“十年磨一劍”的窘境。

  李安和李小龍一文一武,
  無人匹敵

  我們現在說起好萊塢的華人導演,進入眼簾的是李安和吳宇森。但是,一個成功者的背後往往是一排失敗者。除了上述兩位,徐克、於仁泰、元奎、林嶺東、陳可辛、陳凱歌等均拍過西片,都是鎩羽而歸。這並不表明這些影人能力低人一等,但可以證明他們水土不服。長期居住美國的王穎靠《陳失蹤了》這部小成本影片穫得同業的刮目相看,可惜此後便開始滑坡,後來的作品雖然也以唐人街作背景,但影響甚微,而他拍攝的主流片(如《曼哈頓灰姑娘》),成績比陳衝的《紐約的秋天》也好不了多少。


李小龍

  我們這兒所說的“打進好萊塢”,是指參與西方主流電影的拍攝,並不包括將純粹的中國影片銷售到西方市場。如果概念擴大至此,那麼張藝謀\也應該是成功闖蕩好萊塢之士,因為他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均衝破藝術院線,殺進主流市場,並取得一定的佳績。而章子怡和鞏俐從《藝伎回憶錄》開始,算是真正進入好萊塢,但她們的成就能比《末代皇帝》年代的陳衝前進多遠,現在還很難說,一般認為章子怡的前途比較光明,因為西方人已經接受了她那“中國娃娃”的形象。但你若細究會發現,力捧她的主要是專家,如中國情結很深的《時代》週刊影評人理查‧考立斯等人,但精英階層的喜好有時不一定能有效地轉化為大眾的認可,這可能是章子怡和劉玉玲的區別之一。留意老美影院放映《藝伎》,你會發現觀眾往往以亞裔居多。
  對於演員來說,李小龍是一個特殊現象--這位美國出生的香港人最早在香港登上銀幕,後來到美國求學,又試圖在好萊塢打開一片天,但成績平平,最後回到香港,靠三部半影片,成為全球的功夫巨星。一般華人演員都是由裏到外,從大中華市場擴展到西方市場,而李小龍則是從外到裏然後放射天下。李安的事業軌跡跟李小龍頗為相似,他是先本土後海外,輾轉騰挪,他第二次“回歸本土”就是用國貨征服世界的《臥虎藏龍》,如今的《斷背山》雖然是地道的美國題材,但處理上蘊藏著豐富的中國特色。從這個意義上講,多數闖蕩好萊塢的華裔影人隻是“個人行為”,其成功有一定的勵志作用,但宣傳中國文化的周邊效應並不顯著,而李安和李小龍則不僅是個人事業的輝煌,更重要的是將中華文化透過最普羅的娛樂形式滲透到西方主流社會,並且為對方所接受和歡迎。李安和李小龍一文一武,他們的威力是其他華裔影人難以匹敵的。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27:27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11-25 19:34 , Processed in 0.5037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