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邻家小妹

寻台山一中“六四秋初(4)”班老同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4

帖子

132

积分

工兵

积分
132
发表于 2009-12-9 08: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卷风,你说到李江帆的研究成果确实令老三届骄傲,特别是曾和他一起生活、学习过的人。但对行外人士来说,好想你用更能接近平常生活的语言来说说第三产业的研究,并简要说说几个成果。

[此帖子已被 lzq4909 在 2009-12-9 9:19:5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lzq4909 在 2009-12-9 9:20:43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9 11: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一)

lzq4909:
龙卷风,你说到李江帆的研究成果确实令老三届骄傲,特别是曾和他一起生活、学习过的人。但对行外人士来说,好想你用更能接近平常生活的语言来说说第三产业的研究,并简要说说几个成果。

quote]

【李江帆按】10月百年校庆前,为了搞同学聚会,我多方查找,获悉了多年失去联系、已41年没见面的台山一中64秋初4班的大多数老同学的电话。我差不多和每一获悉电话号码的国内同学都通了电话。婉贞、兆勤、活权、添筹、畅桓、凤鸾等同学在电话中都询问我初中毕业后的情况。兆勤把他保存的不少关于我讲学和咨询的消息的剪报发给我。添筹还当面问我,我的第三产业到底研究什么?现在有什么进展?但40年往事说来话长,一时半会难以讲清楚,我只是扼要讲了些主要情况。

我儿子8月去美国留学,我嘱咐他逐个给我在美国的同学小苏、文嫦、宝珍、子豪、宏真(未通)等打电话,告知他们百年校庆同学聚会事以及我的电话。旅美同学知道我的情况后很高兴,文嫦还打电和发电邮过来询问校庆同学聚会网址和及我班同学通讯录,再将信息转给美国的同学。她还根据同学通讯录与在加拿大的优甜联系上。校庆前后,小苏、文嫦、宝珍等同学好几次打过电话来,“电话粥”一煲就是一个多钟头。在大家叙旧时,他们都询问我这些年的情况。我也只能作简要说明。

到了10月18日校庆聚会见面时,我忙忙碌碌张罗聚会事,聚餐后又要赶回广州,实际上根本没有时间和相处了四年的老同学交谈,更不要说畅谈了。

为了“毕其功于一役”地答复老同学的询问,下面把我1997年出版的《第三产业与服务消费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在人生道路上”一章,作了修改补充,加插了一些照片,几次上传到台山同学网。多谢大家关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一)

李江帆

从读小学的时候起,我就很喜欢马克思的一段名言: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既有攀登陡峭山路的曲折、努力和辛劳, 也有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成功、机遇和欢乐。本章概要地介绍了我研究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经历、我的经济理论观、研究成果和治学原则。

fficeffice\" />

李江帆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在新加坡国际研讨会演讲(2006.3新加坡)

第一节 成长轨迹

一、 少年时代

  19512月,我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县台城镇一个自由职业者家庭。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先做过“巡城马”(一种类似采购员的职业)等工作,50年代初改行当乡村小学教师。

1958年春,我进入母亲任教的台城镇二小读书。1960年随母亲调动转学到县重点小学——台山实验小学。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我从小学习就很刻苦。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学校环境,使我在语文、算术和自然科学知识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早期智力得到了积极开发。我在二、三年级就着迷于长篇小说和自然科普读物,笔记本上抄满了文艺读物的优美词句,作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文常被\" w:st=\"on\">文常被ersonName>老师当作范文来讲评。同时,自然科学知识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常在家中参阅课外读物,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晴雨计、气压计、电磁铁、蜂鸣器……小小的成功总是令我激动不已。

然而,当时家境清贫,生活拮据,最让我苦恼的是很少有钱买自己心爱的书籍和实验零件。我至今还记得当年手无分文地流连在台城新华书店一套价值不过一元多的《小实验丛书》前,做着我神往的有朝一日的“买书梦”:要是不吃饭能换上这套书就好了。每当父亲休假从乡下返城时带给我一些“小玩意”,哪怕是两节电池、一根导线,我总高兴得如获至宝。

不过,深深地留在我童年记忆中的是小时候玩耍的时间太少了。放学回家,常要和妹妹到公路上钩枯树枝,捡树叶当柴火。我很小就懂得不仅要用功读书,而且要设法替家里分担困难。小学期间,我多年担任班长和少先队大队委,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队员”,学习成绩始终名列榜首。

  19648月,我考入被誉为“台山最高学府”的台山一中。这是一所美国和加拿大华侨捐建的、当时已有50多年历史的中学,以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而闻名全省。校园里扑面而来的浓厚学习气氛使我深受感染,我更加发愤读书。初中两年我都担任班长,各门功课全面发展,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那时,语文课中,我的作ersonName ProductID=\"文常被\" w:st=\"on\">文常被ersonName>老师讲评和贴堂;数学和物理课外活动小组中,我惊叹速算法的巧妙,领略到试制天平的乐趣;英语课中,我第一次踏入陌生的ABC世界;政治课中,我首次听讲“社会发展史”和阶级分析法。学雷锋、学王杰热潮激励着我多做好事,在支农劳动中吃苦耐劳,一心朝“又红又专”方向迈进。

  但好景不常。1966年夏,在我刚读完初中二年级时,“文化大革命”爆发, 学校停课。运动一开始,我就因所谓“家庭出身问题”和不赞成同学们对班主任的上纲上线的批判,受到“红五类”的排斥和打击,深感委屈。这是我有生以来所受的一次最大的挫折。经历了“大串连”和流产的“复课闹革命”后,1967年夏,学校开始陷入无休止的派斗中。我对此感到厌烦,在家自学无线电知识,逐步掌握了由矿石收音机到晶体管收音机,以及常见家用电器的装修技术。

         

         李江帆用于抄录无线电知识的笔记本(1968)

  1968年秋,由初一到高三的6届中学生一律“毕业”。我也依依不舍地离校了。至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我经历了自小学到初中的第一个10年的生活考验。我初涉令人神往的知识世界,熬过了3年经济困难时期缺吃少穿的艰苦,体验到中国政治气候的剧变。实际上才读了两年初中的我渴求知识,希望升学。然而,“家庭出身问题”的阴影打碎了我的求学梦:我和妹妹均未被推荐上高中。

二、下乡插队

  1968年11月9是我一生中难以忘记的日子。在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号召下,我带着由陈残云的《香飘四季》催化的对陌生农村的新奇和朦胧的幻想,加入了台山县城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行列。

然而,当我到达离家50 公里的都斛公社圆美大队华安生产队时,面对的是现实的农村。我住在农民阴暗湿潮的小屋里,与离床仅三 四米的耕牛为伍;第一次学犁田时不会扛犁,冰凉的犁尖差点没把我的腰腹刺伤;到一望无际的围田犁田,咸淡相混的黄浊饮用水和毒蚊,弄得我眼睛发炎,肿得像核桃般大。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劳动,微薄的收入,使我深深体验到当知青的艰难。

   

圆美大队华安生产队下乡知青在泥砖屋前合影(1973 华安村)

后排左起 李和健 邝健民 李辉群 朱锡汉

前排左起 邝新民 李江帆

幸亏,清贫家境使我从小形成的自立能力、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拯救了我。我没有像一些知青那样挑肥拣瘦,在农活大忙时借故返城,而是知难而上。我虚心接受农民的再教育,很快熟练地掌握了主要的农活技巧;我老老实实地响应上级动员知青留在农村过下乡后的第一个革命化春节的号召,和妹妹在农村过新年;工余时间,我常为社员们装修电灯,收、扩音机,广播喇叭等电器。辛勤劳动的汗水使我博得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好评,加上一个偶然机会,使我有幸作为全公社数百名下乡知青中的三个特例之一,在保留插队队籍的条件下,于1969年秋被推荐到本公社都斛中学读高中。我梦寐以求的升学愿望没想到就这样在下乡插队时实现了。

李江帆在为生产大队修理扩音机和日光灯(1973,都斛圆美大队)

  怀着对贫下中农的感激之情,我发愤图强,用功学习。两年高中期间,我担任学生排长(那时教学班改称排),各科成绩一直在全校遥遥领先。我认真学哲学,用哲学,联系学习、劳动、工作和世界观改造,写了不少笔记。我主持的小评论组写出的小评论,常常吸引着师生们驻足观读。我更感兴趣的是高中化学、数学、物理等方面的新知识。这些为我后来通过大学考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知识基础。同时,我没有忘记我的知青身份,每逢周末、节假日、寒暑假,都回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连星期天下午,也干完了晚工才摸黑走路赶回6公里外的学校。全年统计,脱产读高中的我挣的工分,居然比全生产队所有不脱产的知青都多。

  1971年秋,我高中毕业后,带着新的知识和希冀,重返圆美大队。在大队干部的信任和重视下,我被分配到大队碾米厂工作。数月后被指定兼任大队小学耕读班教师。我想方设法耐心教好一群学龄前儿童,受到纯朴的农村孩子及其家长们的热烈欢迎。1972年夏,我赢得了先进教师的荣誉,出席了台山县教师大会。同年秋天,我被抽调到响水潭水库工地管理本大队民工的伙食财务,兼任炊事员。在这里,第一次与经济打交道,使我开始领悟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过,那时我根本不可能想到,这是我后来与经济范畴结下不解之缘的实践的开始。

2006年李江帆在当年工作过的圆美大队粮食加工厂(碾米厂)旧址前留影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09-12-17 14:11:05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10 23: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二)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二)

李江帆

三、转折路口

fficeffice\" />

  1970年代初,我国部分恢复了大学招生,采取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我虽然相信我的文化科学知识实力完全可以达到大学的入学要求,但在那“唯成份论”横行的年代,政治条件压倒一切,而我因所谓“家庭出身问题”常受到负面影响,即使付出数倍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因此,我估计自己很难通得过这种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的“推荐、选拔”关。上大学只是我当时深藏在心里的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美丽梦想。

  没想到,在1973年,我的人生道路终于发生了重大转折。我下乡5年来在五次工种变动中显露出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适应能力,不辞劳苦以自己的知识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心愿,在普及农村初等教育工作中表现的热情,加之在水库工地上手臂意外脱臼和撕脱性骨折后仍带伤坚守岗位所体现的责任心,都使我赢得了干部和社员们的广泛好评。1973年6月8日,我被评为都斛公社优秀上山下乡知青标兵。我在公社知青经验交流会上发言,录音通过公社有线广播传到了千家万户。我意识到,这可能是我有机会被推荐上大学的“前奏曲”,便马上抓紧时间开始复习。

李江帆在响水潭水库工地任生产队炊事员(1973年摄)

那一年,由于周总理的提议,选拔大学工农兵学员恢复了全面统考。也恰好在前一年,毛主席送给下乡知青家长李庆霖300元“聊补无米之炊”。这成了大大提高知青在上大学竞争中的地位的“尚方宝剑”。上级规定:在各公社推荐名额中,下乡知青必须“单列”,这就避免了下乡知青在与当地青年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夏天,公社公布了推荐上大学的候选人名单,我果然榜上有名。不久,各公社被推荐考生集中台城参加全省统考。于是,我在中小学阶段打下的扎实文化基础奏响了我敲开高等学府大门的“主旋律”。

1973720-21日,我在台山师范学校参加了文化考试。20日上午考政治、物理,下午考语文。21日上午考数学、化学。经考场上的一番较量,我以物理120 、化学120、数学118、语文106、政治97分的成绩ostID=401454#_ftn1\" name=_ftnref1>[1],一举夺得当年台山县高考第一名。无巧不成书,评卷刚结束,我被评为全县先进知青的事迹和照片恰好在县展览馆开始展出。据说县招生办负责人参观了预展,频频点头称许。一夜之间我成了台城“又红又专”的新闻人物,好朋友获悉后纷纷写信来祝贺。这样,我这个本来与大学无缘的准“黑七类子女”终于有机会被台山县选拔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了。

1973年9月,我怀着对农村这广阔天地的眷恋和新生活的憧憬,告别我生活了近5 年的圆美大队,奔赴广东师范学院学习。或许是出于某种偶然性,我被选进了政治系,而不是我一向酷爱并在志愿表上填报的物理、自动化等理工专业ostID=401454#_ftn2\" name=_ftnref2>[2]

大学的都斛中学高中同学合影(左起麦培立、李伟立、李江帆,1973广州)

大学3年,虽然有很多来自“左”的思潮和干扰使我常常感到很压抑,但我毕竟有机会系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门办学,使我广泛接触了社会;粤中山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调查,理论学习辅导,增长了我的才干,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我学习了写经济学论文,初尝小说和论文在报刊上发表的喜悦。

李江帆在华南师范学院宿舍读书(1976.7)

  1976年秋,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佛山师范学校任教,在南海县大沥公社“鹅头岗”度过了紧张、充实的3年。在认真教学获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的同时,我坚持自我进修,工作能力、理论素质有了长足的提高。从1978年起,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不辞劳苦,乘车或骑车30 来公里回母校参加教师进修班的学习,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进修了一年多哲学、政治经济学原著。

1978年研究生招生刚恢复,我也考虑过报考,但对于报考自然辩证法还是政治经济学举棋不定:那时我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我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科学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我学习起来常常被其逻辑性所征服;但我一向喜欢自然科学,学自然辩证法有可能较多地利用我的数理化基础,相对来说也较符合自己的兴趣。

1979年寒假刚过,母校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家驹\">黄家驹ersonName>老师托人捎来了口讯:他刚升了副教授,当年将开始招收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他认为我学习基础很好,希望我报考。老师的知遇之恩使我很感激。我马上作了迅速反应,制定了工作、复习“两不误”的详细计划,几乎把每一分钟的时间都作了周密的安排。在照常完成大专班教学任务和学校民兵营教导员等多项行政工作的同时,我悄悄开始了紧张的复习。

鹅头岗夜读(1979.1 南海大沥)

  100天夜以继日的奋战,使我终于在1979 年秋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华南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从黄家驹\">从黄家驹ersonName>老师。经过3年学习,1982年秋,我顺利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留校任专职科研人员。

华南师范大学首届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与导师合影(1982)

后排左起:曾和杰老师、黄家驹老师、李华杰老师、黄标熊老师、林红

前排左起:扈启曙、梁桂全、李江帆、郑炎潮、梁秩森

1973年,我在华南师范大学被评为讲师,1986年被破格提为副教授,历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1年破格晋升教授。2001年被聘为中山大学特聘教授调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作,任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ostID=401454#_ftnref1\" name=_ftn1>[1]数学、物理、化学、语文120分满分(初中100+高中20),政治100分满分。我的成绩为:物理100+20,化学100+20、数学98+20、语文87(作文)+19(语法),政治97。考数学时因缺乏当车工的经验,在计算一个毛坯直径时按“四舍五入”的数学原则将不足0.04的小数给“舍”掉了,故评卷时给扣了2分。

ostID=401454#_ftnref2\" name=_ftn2>[2] 我的报考志愿是:(1)广东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陶瓷专业;(2)广东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专业;(3)湛江水产专科学校轮机专业。据县教育局领导透露,从台山县到佛山地区,我被推荐的都是广东师范学院物理专业,不知为何到广东师院给改成了政治专业。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3 23:27:11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主题

2732

帖子

81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9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11 09: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同学,你如今的成就与你的付出成正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11 21: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同学们的鼓励。明天起再向各位汇报我第三产业研究的三部曲——困惑-启迪-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主题

1256

帖子

4182

积分

连长

积分
418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11 14: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同学,你凭着多年的努力成为大学 ,令我们这些曾和你一起学习过的同学为你感到骄傲。

[此帖子已被 liyu 在 2009-12-11 14:30:17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12 18: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四)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四)

李江帆

二、“八年抗战”

fficeffice\" />

  1984年底,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袁耀文先生约我写一本第三产业的书,结果一拍即合。我深感到:中国需要第三产业,中国第三产业更需要第三产业经济学。从19855月起,我开始以其硕士论文建立的非实物产品理论为基础,以该论文中未及论述的服务四环节为主体,将研究对象从服务消费品扩大到服务产品,创立一门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经济学科——第三产业经济学。

  在我钻研并开拓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时,我面临着种种压力。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第三产业理论持否定、批判态度,认为它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1981 年第三产业概念试探性地在中国传媒上“亮相”才几个月,就遭到严厉批评,被说成是“渗透着资产阶级本质”的概念而被打入冷宫。同年我北上-访学时,东北一著名经济学家就劝过我要回避科教文卫的生产性这一学术风险大的问题,但我没有接受其意见。在我撰写硕士论文和即将答辩期间,中央权威报刊连篇累牍发表批评第三产业理论的论文,形成了非常严峻的氛围,使我几乎处于被动局面。我当时多么迫切地期望杂志上有哪怕一篇论文露露脸支持第三产业理论也好,这就可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只是学术之争,冲淡一下紧张气氛……1983年我的硕士论文在一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因一位副主编不赞成教育生产服务消费品的新观点差点“卡壳”。1984年后,第三产业虽然因中央主要领导的支持而被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册”,但在中国经济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仍是否定第三产业理论的传统政治经济学。不少人关切地劝我:不宜以有争论的“第三产业”为题搞研究。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李江帆为攻克服务消费品理论到全国访学(1981,长江三峡)

面对一片反对声,我发现自己简直是在与一个传统的旧经济学体系作战。传统政治经济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国第三产业研究的长期空白,使得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创立难度很大:我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现成文献,除了和统治中国经济学术界的流行论点交锋外,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和理论观点影响的学者,我还得先“战胜”自己,和头脑里“先入为主”并一度占据稳固阵地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搏斗。

  幸亏研究生时代对服务消费品的系统研究奠定了比较稳固的理论基础,使我的创作得以披荆斩棘。我从19862 月起动笔,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抽空夜以继日地写作。我的奋斗目标是以严密的理论逻辑体系和新颖的学术观点构筑起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一门新学科。经过寒暑三载的攻关,42万字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终于在ffice:smarttags\" />198862日凌晨脱稿了。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第一章手稿(1986)

第三产业经济学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研究主线,以非实物产品理论为理论基石构筑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服务生产理论,开拓其研究起点;服务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的论述,则构成了此学科体系的关键环节。该书于1990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一位记者幽默地说,从构思、研究到脱稿,《第三产业经济学》实际上算得上是“八年抗战”的成果了。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09-12-17 14:39:21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12 18: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完上一帖后发现帖子出现莫名其妙的“北**学”字样,对比原文是“北.上.访.学”。显然,“上.访”(注:原文没有实心圆点,是无可奈加上的)因属“敏感”词语被屏蔽了。对台山同学网E-police的虚弱、专横和愚蠢,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只好成“北上-访学”,才躲过了封杀。这可不是“文化水唔平”的证据。

  前几年也遇到类似情况:省府一朋友去哈密挂职胜利归来,我发了“祝贺功德完满胜利归来”短信,当即收到网络回复:“你短信中有敏感词语不能发送”。我明白,是“功德”闯祸了。

  我突然觉得应该庆幸:文字处理软件word还没有设置这套封口软件。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09-12-13 23:56:39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12 07: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三)

fficeffice\" />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三)

李江帆

第二节 革故鼎新

一、理论发轫

从研究生时期起,我就开始研究第三产业经济问题。我开拓第三产业经济学,经历了困惑、启迪、升华的“三部曲”。

自幼生长在教师家庭的我,成年后恰好也成了“教师的教师”,这或许是我对这一研究感兴趣的重要背景。孩提时代的耳濡目染,青年时代的身体力行,使我对教师的工作有着特别真切的了解。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上相当多人把教师、知识分子以至“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看成是靠“物质生产部门”的布施养活的,动辄指责他们“吃农民的饭,穿工人的衣”,而又“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不生产实物产品简直有如做了亏心事一般。对此,我虽持异议,但又难以用经济学理论来批驳它。我感到困惑。

1979年秋,在思想解放的春风中,我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在攻读研究生课程《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我从马克思提出的但未及展开阐述的“在服务形式上存在的消费品”一词,运输业的生产公式G-WP-G’,以及西方经济学对goods services的并列分析中,得到很大启发:教师获得工农生产的“饭”和“衣”,是以向对方提供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服务消费品”或劳务为代价的。教师“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就如同工人农民一不会教书,二不会治病一样,是社会分工,各司其职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理由要加以非议。

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思考导致了我的经济思想的升华。我从教师联想到医生、科技人员以至“非物质生产劳动者”。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将产品局限于物品的范围,否认“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生产产品,这是上述谬论得以流行的一个理论渊源。要正确认识第三产业的社会地位,关键问题是必须突破传统的产品观念,将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也纳入社会产品的范围。据此思路,198167月,我在《广州日报》、《华南师范学院学报》发表论文,在中国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服务消费品”范畴。我的理论观点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试刊中的《经济学文摘》很快予以摘登。不久,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复印资料也全文转载。

  既然发现了经济学的“处女地”,我决定就在此垦荒。19818月,在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家驹\">黄家驹ersonName>老师的提议下,我选定“论服务消费品”为硕士论文的课题,拟以《资本论》的研究主线、始点为蓝本,将研究对象由实物型商品改为服务消费品,系统探讨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生产与再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这六方面的问题。这一大纲实际上成了我以后完成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专著的基本理论框架。

带着论文研究大纲,我到北京、天津、长春、重庆、武汉、上海、厦门等地访学2个月,拜访专家、学者,在听取正面建议的同时,我特别留意考虑反面、侧面的意见和批评。

李江帆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天安门(1981.9)

其后,在深入钻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4647卷,广泛阅读中外有关文献资料,做了大量卡片,写了8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后,1982年春,在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家驹\">黄家驹ersonName>老师的指导下,我一鼓作气,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8 万字的硕士论文。

李江帆硕士学位论文《论服务消费品》答辩版(1982.8)

因篇幅和时间所限,同年通过的硕士论文《论服务消费品》,仅分析了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生产规模与发展趋势。其主要部分于1984 年以《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为题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本上公诸于世;其他部分也分为十多篇论文陆续发表于中央和省市级报刊上。

至此可以说,我进入了第三产业经济学这一新兴经济学科的大门。

不到长城非好汉--李江帆在读研期间为攻克服务消费品理论在全国各地访学两个月(1981)

【小资料】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B.Fisher)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术语。它是指除了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和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统称三次产业。三次产业所包含的行业在世界各国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不过范围大同小异。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这是生产初级产品的初级产业(采矿业因生产初级产品,在有的国家也被划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这是在初级产业基础上生产加工产品的产业。第三产业则是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也称广义服务业。一般认为,区分三次产业有三个标准:(1)产品是否有形。有形的属第一、二产业,无形的属第三产业。(2)生产与消费是否同时进行。生产与消费不同时进行的属第一、二产业,同时进行的属第三产业。(3)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最远的是第一产业,次远的是第二产业,最近的是第三产业。

按国家统计局1985年的划分,我国第三产业包括4个层次1)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4)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作了新划分,规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在中国,服务行业长期被认为是不创造社会财富、不创造价值、没有产品的“非生产部门”。李江帆创立的第三产业经济学和服务产品理论打破了这一传统偏见。按照第三产业经济学,人类通过劳动会产生两大类成果:一类是以实物(物品)形式存在的实物成果。它具有静止质量(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可以测定的质量)、一定的体积和不可入性(即不同的实物不能同时占有同一空间),都由基本粒子构成。第一产业生产的粮食、棉花、茶叶、牲畜等,第二产业生产的钢铁、机械、电器,以及房子、煤气、自来水、电力等,都有这些特性。我们把这些实物劳动成果称为实物产品,或货品(goods)。另一类是不采取实物形式的非实物劳动成果。它是无形的,具有一系列非实物属性。如没有静止质量、体积,不由基本粒子构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迭加性(即不同的非实物劳动成果可交织在同一空间)。第三产业的司机、店员、教员、医生、演员、导游、律师、话务员等给人们提供的服务,虽然都是客观实在的,人们也能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其存在,但它们却是无形的,不能像实物劳动成果那样给人们以可以触摸的形体。我们把这些非实物劳动成果称为服务产品,简称服务(services)。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第一、二产业主要生产实物产品,第三产业则基本生产服务产品。因此,第三产业是生产服务产品、创造服务价值和社会财富的的生产部门。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09-12-18 0:12:33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14 01: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六) 

在人生的道路上(之六)

李江帆

五、服务生产论

fficeffice\" />

  我认为,服务生产是涉及第三产业的产业性和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主线的重要问题。在非实物产品理论的基础上,我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第三产业经济学》中对服务生产展开了深入研究。

 第一,突破传统成说,确立服务生产概念。针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一词局限于实物产品的创造的成说,我从理论、逻辑和实践的多维角度论证,劳动成果的形式(实物或非实物) 不能当作划分生产与非生产的试金石,只能据以区分实物生产与非实物生产。生产就是对包括实物产品和非实物产品在内的各种劳动成果的创造。只有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劳动成果,才可称为非生产。服务产品的生产,是对非实物形式的劳动成果的创造;第三产业中一切创造非实物劳动成果的活动,都是服务生产活动。与此相应,我以服务产品理论为依据,界说了服务劳动,服务劳动对象和服务劳动资料等范畴,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第二,系统地分析了服务生产过程的本质和特点。我认为,服务劳动过程在劳动力的使用、使用价值的创造和物质变换三方面,与实物劳动过程有相同的本质。但在劳动阶段分期、劳动的必要前提、需求环境、产品表现形式、消费状况和劳动的凝结等六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决定了服务价值的形成过程在价值创造的阶段性、价值的消失与转移、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价值量的估量方式、旧价值的转移方式和劳动向价值的转化程度等六方面,也有不同于实物产品的特点。

 第三,通过定性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律。我认为,在相当多服务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于实物产品,社会收入水平已达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高度并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存在和不断增多,生产向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等经济条件下,服务需求上升律将形成并发生作用,其结果,使消费软化系数和生产软化系数增大,服务需求绝对和相对地增大。在此基础上,如果具备物质利益机制对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反应灵敏、不失真,以及实物生产领域生产率迅速提高等经济条件,服务供给上升律将形成并发生作用,使服务再生产宏观规模现实地扩大,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形成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律,即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都趋于增大的规律。

 第四,通过定量分析,建立了第三产业宏观规模的数学模型。我据数据分析认为,上述导致服务需求上升律与服务供给上升律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主要与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关。我选取这一指标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作定量分析,于1982 年首次在全国建立了第三产业就业方程y=1.15X0.464(式中 y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x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0年美元) 。该方程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y)将会日趋增大,这是全球性的共同发展趋势。据此方程预测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结果表明,本世纪末如果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00美元(1970年价格),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有可能分别达51%52%23%22%26%25%的水平。这一定量分析和预测,对加强我国服务产品生产发展的预见性、计划性,减少盲目性、主观性以及确定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优比重和速度,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六、服务“四环节”理论

  我在非实物产品理论的基础上,以服务产品为运动对象,在《第三产业经济学》中阐述了服务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理论。

  第一,我依据服务产品理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以物质产品为中心划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一统天下,以双重观点即依据双重产品观( 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观)来区分三大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及相应的四个领域,确立了以服务产品为运动对象的服务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观,并且对第三产业的“四环节”的独立性、非直观性、时空同一性和环节交错性等特征作了系统揭示,指出:第三产业“四环节”的时空同一性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对服务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具有直接性、同步性;使服务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对服务产品的生产的反作用具有速效性。

  第二,在流通环节上,我全面地分析了服务流通及其渠道,以及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的宏观平衡条件。我认为,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并存,决定了经济过程中有两种生产、两种消费和两种流通;二者的运动对象、运动路线各不相同,但在某些环节上有交叉:部分服务产品具有的实现劳动成果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运动的功能,使得这些服务的生产过程同时构成其他实物产品或服务产品的流通过程。但不能据此笼统地认为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第三产业是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同时又是服务产品的流通部门;某些第三产业部门由于其服务产品具有媒介生产与消费的功能,因此又是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与实物产品的流通部门的辩证统一。我通过对社会产品构成的重新界说,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中分设服务型生产资料副类和服务消费品副类,建立服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图式,阐明了在包含服务产品再生产在内的现代再生产中,必须经过三个方面十个渠道的交换,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才可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物质上得到替换。其中七个流通渠道均与服务流通有关,这就是服务型生产资料内部,服务型生产资料与实物生产资料、实物消费品、服务消费品之间,服务消费品内部,服务消费品与实物生产资料、实物消费品之间的交换。

  我根据服务产品在社会产品中比重日趋增大,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交换日趋频繁的现实,通过对服务流通的全面分析,系统地建立了30个反映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在交换中实现供需平衡的公式。这包括服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间平衡的补充公式(实物生产资料与服务消费品的平衡公式、服务型生产资料与服务消费品的平衡公式、实物生产资料与实物消费品的平衡公式、服务型生产资料与实物消费品的平衡公式)、派生公式(对生产资料的供需总量平衡、软件平衡和硬件平衡公式,以及对消费资料的供需总量平衡、软件平衡与硬件平衡公式),第三产业内部平衡公式、外部平衡的详细公式、简化公式和基本公式。

  第三,在分配环节上,我通过阐述第三产业分配的物质基础是非实物使用价值,论证了第三产业的分配,无论是对补偿基金、消费基金、积累基金的分配,还是对必要服务产品、剩余服务产品的分配,实质上只是对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的价值的分配,澄清了长期被颠倒的第三产业分配的性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把现代社会服务分配方式概括为服务的市场分配方式、半市场和非市场分配方式三种类型,论述了在这三种分配方式中,经营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依次递减,公平程度依次递增的原因。面对效率与公平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通过经济制度比较研究,我提出我国服务分配方式的改革应该由公平向效率的方向演变,重点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所导致的低效率问题。我还进一步研究了第三产业的分配水平,在全面探讨影响不同的服务分配方式的分配水平的不同因素后,阐述了第三产业分配水平的变动机制,指出第三产业的市场分配水平达到均衡水平,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非市场分配水平是通过市场机制和政治机制的共同作用,在行政手段干预下达到均衡水平的。二者均有发生变动的制约因素、变动条件。以此理论为指导,我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分配水平方面存在的相对水平长期低于第二产业,精神生产部门的相对分配水平低于非精神生产部门,某些第三产业部门分配水平偏高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第四,在消费环节上,我系统地分析了服务消费的概念、属性和方式,概括了服务消费与物品消费的共性与特性,从服务产品的消费功能决定其产业地位的理论高度,论证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而不是囿于传统的“唯实物产品论”束缚,沿袭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思路来论证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我阐述了服务消费客观具有的协调、效益、闲暇、福利的四大功能,阐明了这些功能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建起服务消费内部和外部结构的数学模型,诸如卫生保健、交通和通讯、衣着、房舍等消费方程,对我国本世纪末服务消费结构进行了预测,为我国制定合理的生产和消费决策提供了具有量的规定性的参考。

1998年6月1日经济日报专题报道《李江帆与第三产业经济学》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09-12-14 18:50:19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5-7-16 20:55 , Processed in 0.4454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