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邻家小妹

寻台山一中“六四秋初(4)”班老同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主题

1256

帖子

4182

积分

连长

积分
418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2-25 14: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祝老同学龙卷凤合府,还有俩位妹妹以及所有台山同学和老师虎年幸福,生龙活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主题

1256

帖子

4182

积分

连长

积分
418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2-25 14: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511001!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2-25 12: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最后照片

卓炯研究员与我的第三产业研究(续)

11. 最后照片fficeffice\" />

1987615日(星期一)上午,卓老应邀前来刚成立的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参加84级研究生陈圣河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会议在经济所一楼狭窄的会议室举行。担任答辩委员的还有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主席)、丁家树(导师)、齐咏冬老师和我。卓老是在前一周末参加了中山大学一整天的答辩会后来华南师范大学的。他的评语早在63日就写好了。丁老师事后回忆道,卓老来华南师范大学时已很疲倦了。他当时注意到了卓老在答辩会上一边听,一边打瞌睡,甚至发出了轻轻的呼噜声。他想,卓老真是太老了,三个小时的答辩会对他这位79岁的老人来说已是体力不支的重负,以后再也不敢请他老人家来参加答辩会了。谁知这不幸而言中。谁也没有想到,以后就是专请,卓老也不能来了:他老人家永远休息了……

在答辩会中休,陈圣河退场准备答辩提纲时,卓老与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丁家树\">丁家树ersonName>老师坐在会议室里聊天。答辩秘书许镇德抓起相机,把这一情景拍进了镜头。从这张生动而珍贵的照片上看,坐在椅上的卓老脸带笑容,谈笑风生,精神状态似乎还不错。但是,答辩会过后仅仅9天,他就匆匆地离开了人间,使我感到震惊和悲痛。我未证实卓老在这9天内是否拍过其他照片,因而不能断定这是不是他生前的最后照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他老人家生前在华南师大拍的最后照片。那时我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是我提议并布置了任务,答辩全过程均录音,答辩结束后,答辩研究生与全体答辩委员合照留影(以后这成了经济所的一个惯例)。当时录音是搞了。不记得什么原因,合照这事给错过了,而大家都没想起来。这样,我也就缺了一张与卓老的最后合照,多了一件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我从来没有和卓老合照)。

卓炯研究员的“最后照片”(1987.6.15,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

左起:丁家树老师、卓炯研究员、黄家驹老师(李江帆的硕士导师)

答辩会结束后,卓老的助手杨永华特地请卓老到他安顿不久的家里吃午饭(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家驹\">黄家驹ersonName>老师安排了校车将卓老送到中区5栋。当时学校的住宅条件还很差,老杨一家三口住的是一间又黑又闷的小房,12平方米,连厨房也没有,要在走廊做饭。尽管如此,据说卓老那天还是显得很高兴。他对老杨说,现在房子太小,等你以后搬了新房,我们再好好地做一顿饭,把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黄ersonName>老师、老师他们也请来聚聚。谁知这一餐饭竟成了卓老在华南师大“最后的午餐”……

  我也没有料到,答辩会结束后,我和经济所师生们在小车旁与卓老的挥手道别(我记得因临时要车,车似乎来晚了一点,我们等了好一会儿),竟成了与我尊敬的师长的永别。我真后悔当时没有“不请自去”,闯到老杨家去与卓老共进“最后的午餐”:我那同样又黑又闷又小的宿舍就在杨永华的宿舍旁的中区4栋,不过十几步之遥。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25 12:40:30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2-25 12: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同学祝福,也祝liyu和全家以及所有台山同学和老师虎年幸福,生龙活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3-4 23: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Laotao:


祝李江帆、邻家小妹、511001和老三屆同学们新春快乐、如意吉祥!

请允许我代表“邻家小妹”(还有照片中的“邻家大妹”)和照片中的一中校友多谢Laocao二哥的新年祝福。祝laocao二哥、二嫂合府和海内外的台山同学们、老师们新年快乐,龙精虎猛!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5 0:04:40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3-17 03: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夜访德湛

夜访德湛

去年百年校庆前,我好不容易找到了毕业后一直没见过面的黄德湛同学的电话,约他回校参加校庆聚会。校庆那天,他和水步的同学一起回校参加了中午在碧桂园的全校聚餐,后有事回家了。下午3点多我从广州赶回参加年级聚会,没见到德湛。据说他临走时托一个同学,等我回时打电话通知他回来。不知这同学为什么把这事给忘了,也没跟我说。我知德湛是个养殖大户,说不定家里有急事要处理,也就没给他打电话。这样,全班和全级合照和晚上聚餐就缺了德湛。

fficeffice\" />

德湛是水步灌田人,在一中读书时任组长,我保留着的班团章学习小组和毛著学习小组名单中也有他,可以看出他当年是个“活跃分子”。他曾参加了岳维和我发起的69年春节4班的“准毕业合照”(阴差阳错,我和岳维都错过了那次合照机会)。后来我下乡当知青时与他还有几次书信来往,交流同学交往中的教训。如今算起来已有42年没见面了。这次校庆没见到他,我很遗憾,很想找机会去会会他。

64秋初(4)班准毕业合照(1969年春节)

(后排右2是黄德湛)

农历大年廿九我回台城过年,与德湛约好去探望他。下午我去斗山探访胡老师后回到台城。傍晚时分,我接到德湛手机打来电话,告诉我车已到达门口,就下楼会他。但东张西望都见不到他的车。我看到一辆停在门口左边的车前站着一个中年男子,看样子与德湛相差甚远,但我无法判断,毕竟40多年没见面了。于是,我拿起手机打德湛手机“试探”那“疑似”男子。谁知他应声拿起手机接电话。不会吧?这就是德湛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时,手机里传来了德湛的声音,接着,德湛从右边走了过来,我才知道刚才差点“表错情”了。德湛由他女儿驾驶一辆小面包车,与夫人、外孙一起“全家出动”来台城接我。老同学相见,分外高兴。我看到,德湛还是老样子,虽然脸上的皱纹在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皮肤比初中时黑了很多,但基本轮廓还在,脸庞、面容特别那双眼睛没什么变化,即使他走在街上也应该很容易被我认出来。

在水步灌田农家屋与德湛合照(2010.2.12)

面包车在夜色中从台城开出,到水步后,再穿过泥泞乡道和茂密山林,到了灌田村外山野中一个鱼塘边。这就是德湛的养殖基地。他在这里承包了三十亩鱼塘。承包期二十年(已过了15年),原承包费用是交公粮。后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公粮也不用交了。德湛告诉我,这里鱼塘靠下雨集雨养鱼,没有活水,鱼长得慢,每亩田承包款如超过500元就无法维持。他在鱼塘边搭建了农家屋和猪舍,除了养鱼外,还养了一批母猪和三百多头猪。收入主要靠养猪。农活就靠他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和ersonName>夫人以及在家带小孩的小女儿打理。全家一年到头住在这里,干活,看鱼塘,极少回村里的屋里去住。

在黄德湛的农家屋留影(2010.2.12)

德湛有两个女儿,都已结婚。大女在外地打工,小女回娘家带小孩,帮干一些活,开车就是她负责的。那天气温骤降,冬装出门的我感到有些招架不住了。特别是坐在四面透风简陋客厅中,感到凉飕飕的。不过,我与德湛一家聊天叙旧却使我感到同学的温情。谈话间,看到一只壮实的狗到鸡食盘觅食,我们多看了几眼。不料,狗竟然离开了。德湛女儿告诉我们,狗通人性,知道到鸡食盘觅食不对,它看到大家在注视它,以为是批评它,就灰溜溜地走开了。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与德湛和夫人、女儿和孙女合照(2010.2.12)

德湛回忆当年外出做生意受挫后回家承包鱼塘养鱼的往事。他说主要收入靠养猪,养鱼收入不多,其实只算“副业”——饲料养猪,猪粪养鱼(不用专门饲料);猪、鱼、菜、鸡“养人”;井水人用过后流入鱼塘与天水一起养鱼。我听后评论道,这可算得上“循环经济”了。

我大略估计,他家一年收入还相当可观,便“恭维”贫农家庭出身的德湛说,他如今可算“富农”了。不过,我接着“安慰”他,要这位“养殖大王”宽心:因为即使按土改标准,他没雇工没“剥削”,还不算“富农”,顶多算个“自耕农”,或上中农罢了(我不由得回想起那“以穷为荣”的荒唐年代,对那时的道德判断真感到困惑)。问题在于,他天天要喂猪养鱼,责任重大,不能能离家太久,不然就会把猪饿坏了。这就是他校庆中途回家的原因。看来,“养殖大王”还真不好当呢。即使收入不错,闲钱多多,但“闲暇”不多,也难以外出探亲访友住上一两天,更不要说外出旅游了。

在这个养殖基地,德湛上演的是“全能冠军”功夫,从农活到“工活”,盖屋、建猪栏、养猪、养鸡、兽医无所不晓,除了“司机”外,样样都是他一手一脚干的。他还领着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猪舍中嗷嗷待哺的乳猪。据他说,小猪的“生物钟”非常准,每个小时准时都从暖烘烘的暖箱中出来拥到母猪身上吃奶。因母猪奶头数量少于小猪数量,每次总有几头小猪抢不到奶头,只能等其他“兄弟”吃完后才吃,这样长成猪后体重就差百来斤。奇怪的是,每次都吃不到“头啖汤”的小猪,下次吃奶时也不会吸取教训,“抢步”提前跑出来“捷足先登”。为什么?德湛的回答很有意思:猪脑嘛。

出生一周的乳猪抢着吃奶

水步之行,与老同学相见共叙友情,还了解到家乡台山农业的不少真实情况,得益不少。对德湛的成功创业和勤劳致富,感慨良多。看来真是行行出状元。

在此将夜访德湛的照片上传,供同学们特别是4班海外同学共享。德湛养的农家鸡真是美味非常,回味无穷。咱们相约下次要到他的“农家乐”吃农家饭、农家猪和农家鱼哇。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17 16:45:52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主题

2732

帖子

81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9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3-6 13: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就设法抽空去,免得象我那样,梁国衡老师近在广州却没去探望过,在他离世后才后悔不已.毕业近半个世纪,老同学是该去探望恩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3-6 11: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探望胡栋培老师

龙卷风:

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

李江帆

7.四舍故事

fficeffice\" />

台山一中四舍原是高中学生宿舍,我读初中时,被用作64秋初级男生宿舍。那时我家就在环城北路,离一中很近,本可在家住宿,可班主任对我说,你当班长住在学校可以更好地联系群众。于是,我就搬回四舍住,见证了我班发生在四舍的不少课堂以外的故事。

业余理发师:那时生活水平很低,班里大部分同学是贫下中农子弟,家里很穷。周末放假,水步、大江很多同学没钱坐车回乡,走路十多ffice:smarttags\" />二十公里回家,干了一天农活后,再走路回学校。为了节省同学们的理发开支,我和生活委员商量,发动大家凑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相互义务理发。我和几个同学“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理发。不少同学都光顾过我的“免费理发服务”。我还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期间在学校传达室义务为会议代表理发、刮脸(记得那是我首次用剃刀给人刮脸)。

一天,我正在四舍门口为雷畅桓同学理发。住在四舍二楼的物理科胡栋培老师提着相机往外走,看到我们就说:“我的胶卷要到期了,还有几张没拍完,给你们拍张照片好吗?”对此“奢侈性消费”我们喜出望外。我在一中读书时唯一的一张“文物级”照片就这样诞生了。在旁边观看的是张达才和雷作良。我记得达才的理发技术很不错,我和他经常“互相服务”。

李江帆在四舍为同学理发(左起:李江帆、雷畅桓、冯达才、雷作良,1964-1965)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3 2:44:44 编辑过]

探望胡栋培老师

今年元旦师生聚会时我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从陈悦棠\">从陈悦棠ersonName>老师处获知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栋培\">胡栋培ersonName>老师的电话和地址后,就一直想探望这位四十多年前为我拍摄了在一中读书时的唯一照片(业余理发师)的物理老师兼摄影师。农历大年廿九,我刚从广州回到台城不久,就请一位朋友开车送我专程去斗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山探望\">山探望ersonName>老师。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ersonName>老师住在环北南路一栋矗立在野草丛生的空地上的住宅楼的5楼上。简朴的客厅墙上贴满了孙女的奖状,成了“奖状墙”。他对我的到访非常高兴。记得1973年我上大学前曾去教育局拜访过当时在招生办工作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他ersonName>,咨询过专业问题(我报物理系,但被选拔读政治系)。此后,一直没有联系。这次,已37年没见面的师生相会,共贺新春佳节,非常愉悦。不过,他已忘记了他在四舍为我们拍照的事,可我却一直记在心里。我打开手提电脑给他看那张《业余理发师》照片,并回忆当年他给我们上物理课的趣闻轶事,大家谈笑风生。

老师从初一开始,一直任我班物理老师。64级在初一、初二学代数、生物、历史、地理、物理(其中初一初二学力学和热学,初三学电学和光学)。因我级读到初二就停课搞文革,故初三课程(如几何、化学和电学、光学)基本没有学过。记不清是在1966年秋还是1967年春暂短的“复课闹革命”期间,我们64级升上“初三”,我领到新书,并在封面写上“初三(4)班”,我班课室也从北院搬到南院。但仅上了一两周课就停课,直到“毕业”。

当时贯彻毛主席“七三”指示,减轻学生负担,除了语文、数学、政治和外语每学期要考试外,其他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只听课,不考试,成绩报告单也没成绩。因为我对物理课有浓厚的兴趣,依然非常用功学习物理知识,我还依稀记得40多年前老师教学的不少趣事。如他在物理课外活动小组上教大家用游标卡尺,用铁枝和刀片自制天平,他开讲电学的有趣情景尤其深刻。

那次,我班去科学馆实验室上电学课,同学们看到老师正在讲台上摆弄磁盘录音机(当时是非常稀罕的珍贵仪器,同学们都没见过),就围上去问他是什么。但他不吭声,也不回答,只在按动电钮悄悄录音。上课后,他打开录音机,播放刚录下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使大家惊诧不已(兆勤、婉贞等同学如今也记得此事)。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到用录音机录音。

还有一次,他要我们穿球鞋来上课,他指导大家站在干燥的木凳上,用手触摸带电电线,他用测电笔测出我们身上带电。看到测电笔氖气管红光闪亮,而“高压加身”的我们却毫无不良感觉,这对于不掌握电学原理的人来说,无异于看一场惊险的“魔术表演”。(得益于胡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上山下乡当知青时,为抢修生产队电路,就不得不多次作这样的“魔术表演”。)

我谈到文革后期我没有高中读,在家自学,看到一本中学教科书《工农兵知识》谬误百出,忍不住写信去批评教材编写组的往事。

--------

1968年秋,由初一到高三的6届中学生一律毕业。我也依依不舍地离校了。实际上才读了两年初中的我渴求知识,希望升学。然而,家庭出身问题的阴影打碎了我被推荐上高中的读书梦。每天清晨,当我呆在家里听到从母校传来熟悉的广播体操乐曲,想到自己被置身其外,真有说不出的难受。

没机会上学就自己学。我从书店买来了新编中学教材。那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材体系被打乱,统编为《工农兵知识》(后改为《工业知识》和《农业知识》),由各专区自行编写。我发现,佛山专区中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工农兵知识》(初中一年级用)存在明显纰漏:一例题忽略了镇流器的功耗,只按日光管的标称功率计算日光灯的耗电量;一练习题无知地以为25瓦扩声机只耗电25瓦(实际是扩音机输出到喇叭的功率25瓦,扩音机本身耗电要一百多瓦);教材还错误地把日光灯电容标出正负极,并武断地认为火线不经镇流器直接接到光管必烧坏光管。我就写信给佛山地区教材编写组指正。我很快收到教编组一封复信,热情洋溢地感谢我对教材所提的正确意见。后来,在台山一中上过我班生物课的蔡新韵老师告诉我,我给佛山专区教编组写信时她恰好被抽到教编组工作,听到同事称赞我,为有这样认真读书的学生感到自豪。

--------------------

我的回忆引起了胡老师的共鸣。他感慨地说,那时无视学科专业特长,胡乱安排教师讲课,他这个华南师院物理系毕业的物理老师被安排去教中文、外语,而非专业老师被安排去讲授甚至编写《工农兵知识》,以至闹出这样的笑话。

老师关切地询问我读大学以后的情况,我一一作了回答,并对胡老师当年在台山一中对我们的教育表示深深的谢意。胡老师告诉我,他后来从教育局调回老家,任斗山任远中学校长,一直到退休。儿子在医院工作,孙女和他一起住。我高兴地看到,已七十多岁的老师身体硬朗,思维敏捷。

在此,把我和胡老师的合照上传同学网,供同学们分享。衷心祝愿我们的胡老师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虎年虎虎生威。

胡栋培老师1960年代在台山一中四舍为李江帆拍的理发照片

(在这清晰版照片中可发现李江帆右脚下有一个小木盒,是用来装理发工具的)

三十七年没见面的师生喜相逢

师生回忆难忘的岁月

胡老师客厅的“奖状墙”

李江帆和胡老师在住宅外草地合影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7 2:09:06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3-9 10: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谭槐俊老师的合照

与谭槐俊老师的合照

龙卷风:

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之一)

李江帆

fficeffice\" />

3.劳动练人

在台山一中读初中时,体力劳动是比较多的,学生学业成绩表专设了“生产劳动”成绩。第一学期结束时,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与班干部开会评劳动成绩,我和华新、文嫦、子豪等同学帮老师抄写班评语。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贫农家庭出身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不仅语文功底相当好,而且爱劳动,农活干得很在行(我在和他一起参加班菜地劳动时就感觉到)。他把热爱劳动视作品行优秀的最重要表现,对劳动积极的同学很是赞许,评价很高,对劳动偷懒的同学很反感,评价很低。他专门主持班干部会议给全班同学评劳动成绩,至今我还记得他对几个劳动偷懒的同学的抨击。

我虽然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成绩好,但我不因此轻视劳动,逃避劳动,干苦活、累活不畏缩。这与我的家境和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我虽生在城市,但家境贫寒,从小就干各种家务,挑水(家里因经济紧张没装自来水),打柴(爬树手折或钩勾枯树枝当柴火,我还记得读小学时曾约一位富家子弟与我一起去台山一中打柴,以为他家也要上山打柴,好在他没讥笑我孤陋寡闻),钓青蛙(节省菜钱)。在我看来,干活勤快是理所当然的。我读小学时正逢“大跃进”全民炼钢铁时期,当时才7岁的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到一中校园捏煤球,到西郊矿石场碎铁矿石。1960年代“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办农业”,我们常去近郊农村参加农业劳动。我小学的获奖作文是以农业劳动为题材的。加上我一直任班干部,晓得干部在劳动中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劳动历来积极参加。

进入台山一中后,我积极参加防洪抢险、支农劳动、农忙假、寒暑假劳动。初一第一学期,我的劳动成绩评了85分,这可是全班劳动成绩的最高分。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对我的学期评语,除了肯定我“班长工作积极负责,敢于批评不良现象”外,有很大篇幅是表扬我“积极参加劳动”的。

马克思说过,“劳动是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40多年以后,我回顾在成长过程上经历的几个重要关节点,不无惊奇地发现一个基本事实:虽然我在台山一中养成的踏踏实实劳动的习惯只属很朴实的“劳动人民”本色,可是,就是它多次在我人生道路出现机遇、面临转折的关键时刻拯救了我。

4.我与谭老师

谭老师本来是要当我班三年班主任的,但才任了一个学期(初一上学期),因高二一个班在忆苦思甜时出事,班主任请了一个资本家来回忆,赞扬旧社会,班主任因此被撤职。学校急调谭老师去该班“救火”任班主任。

谭老师虽然只担任过我班班主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任和语文\">任和语文ersonName>老师半年,可是我对他仍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初一第一学期结束时,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和班干部开会评劳动成绩,并没有和我们提到他不再当我班班主任的事。我大概是在寒假结束时才得知他不再担任我们的班主任,顿时感到像失去主心骨一样。

我还清晰地记得45年前,我进入台山一中写的第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当我踏进台山一中校门的时候”。老师在作文讲评时风趣地抨击了一些同学“站稳立场车大炮”、“无病呻吟”的文风,这成为我引以为戒的警钟。他对有同学错用“藕断丝连”(父母“藕断丝连”地送孩子去台城读书)的评论,对“秉”(=用一只手握着禾苗)、“祭”(=右边的手拿着左边的肉块放在下面的台上)等字的拆解,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终生。我一直珍藏着初一时模仿语文课本上杨朔的《荔枝蜜》写的一篇得到老师高度评价的作文《牛》。上大学特别是任大学教师以来,每当有同行对我的文字水平表示赞许时,我总是想起从小学到高中的语老师,特别是诲人不倦教了我很多语文知识尤其是古文的谭老师。

我研究生毕业留在广州工作,后得知老师的住址,每逢回台城过春节,就常去探望他,师生间多次促膝谈心,无所不谈。他讲文革时在越华中学任教的一些趣闻令我捧腹,发人深省。我知道他喜欢观赏古董,专门买了相关书籍送给他。他身体有病,医药报销有困难写信求助,我毫不犹疑解囊相助。

可是,我因常年在广州工作,在家乡台山逗留的时间很短。数次出国作学术访问,没回台山过春节。有一次我回台城过年,询问起老师的情况,才知他已乘鹤西去。没有及时获悉老师辞世信息,也没能为谭老师送行,使我感到非常遗憾。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1 0:11:58 编辑过]

去年撰文回忆一中初中往事时,记得我似乎有与谭槐俊老师的合照,可是一直找不到。最近查找旧相册,很高兴发现了我一直寻觅未见的两张旧照片。一张是我1996年春节回台山过年期间带着时年10岁的儿子到台师附近谭老师家中拜年时在客厅的合照。从照片可以看出,谭老师脸色苍白,面容消瘦,身体状况比以前他当我们班主任时要差多了(谭老师来来信谈到身体有病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同学们都诚心诚意祝愿他身体健康,并尽力帮助他,可惜的是,他还是过早辞别了我们。记得96年春节我回广州后,4月去美国哈佛大学作了半年高级访问学者才回国。不过我记不起谭老师是什么时候辞世的。

另一张是我班部分在台城工作的同学一年春节期间邀谭老师在园林酒店饮早茶后的合照。是用我的相机拍的,但照片冲洗出来后发现不清楚,就没有加印分发给大家。

照片中左起:李健材、伍岳维、余国成、谭老师、李江帆、林奕翰、林添筹、刘淑媛。拍照日期没有记录,应该是在90年代初(但记不清与上面的拜年合照孰先孰后)。林奕翰同学已经辞世。从照片中我辨认不出右三是谁,但我记得奕翰参加过台城同学饮茶(迄今为止仅此一次),估计应是他。后来打电话问过添筹,将合照事讲给他听,他说不记得有此合照(因我没加印分发大家),他没看到此照片,但他说如是台城同学饮茶,除了上述其他同学外,应该有奕翰。

在一中读书期间,我虽然有不少谭老师的“墨宝”(如作文批改、评语等),但没有他的音像资料。因此,这两照片应该是我与谭老师的“唯二”合照。愿在天国的谭老师和奕翰同学安好。同学们永远怀念他们。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11 11:02:22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主题

2732

帖子

81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9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3-9 11: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的祝愿我们所有亲爱的老师们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5-7-18 21:57 , Processed in 0.5047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