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四眼光头佬

你为什么喜欢用“红卫中学”而不用“台山侨中”的校名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主题

3211

帖子

2567

积分

版主

偶展欢容的脸庞,总也掩盖不了那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7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12: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尖叔,

我发起本贴的讨论,用意是唤起原红卫中学毕业同学的自信心,树立我们对母校名誉尊严的尊重,你说的摆事实要落到“实”上,我深有同感!对于白暈居士说“在红卫中学读书毕业的是这所学校有史以来文化水准最低的”,我更是义愤填膺!,这是对历史的扭曲!

文革期间是从1966年开始的,在全国掀起“罢课闹革命”后,台山侨中已告一段落,“复课闹革命”后,因台山侨中全称是“台山县华侨中学”,有“华侨”两个字的字样,在狠批祟洋媚外的“大好形势”下,才将校名改为红卫中学的。文革期间,红卫中学不是重灾区,所有参加武斗的学生包括台山一中等“旗派”、台山侨中的“总派”等所有学生也并非都是坏人,他们当时的行为举动,自己都认为是“神圣”的,都是认为在“捍卫毛泽东思想”的,而别有居心仅是极少数的一些人,所以,参加武斗、参加文革期间的有关过激的行动,都并非十恶不赦,这可是罪不责众啊,而且文革期间的“另类”行动,都具有很大的蒙蔽性的,生活在草根阶层的广大群众是单凭单纯的“革命”热情和绝对服从的“愚忠”心态,是不可能不被鼓动的。这就是历史!

但是激情之后,终需平静,如果不“复课闹革命”,社会的动荡将一发不可收拾,工厂、机关和企业,都是成年人的群体,在痛定思痛之余,他们仍需生活,于是恢复秩序、恢复生产、恢复生活也就可水到渠成,逐步恢复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心声啊,但,学校却有其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偏激,自我克制能力较差,社会的经验缺乏,不可能期望这些学生们能自觉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而且失学的少年整日在社会上游荡,将不利于社会环境的恢复,同时,在学生时代就已缺乏了必要教育,这将国家和社会以后的最大隐患!于是必须复课!必须将全部学龄少年青年都回归校园,这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广大学生们的强烈愿望!但是如何复课?教师队伍已残缺不全(不少教师进了“牛栏”),原来以招考进校的学生也难以逐一联系(停课近两年),而且两年停学的学生已经累积了近三千人(台城地区),这些学生必须尽快复学!于是,1969年当时的政府就采取了按街道来划分,不管年龄相差悬殊,将台城地区近三千学生分别安排到台山一中和红卫中学就读。也就出现了姐妹同级、兄弟同班的现象,后来按街道划分就读中学的做法一直延缓到1980年,也就是恢复台山侨中的校名时止,共12年时间,这12年,红卫中学共培养了前后7届学生,我们就戏称为七期学子吧, 编列如下:

红卫中学73届——红卫一期

红卫中学74届——红卫二期

红卫中学75届——红卫三期

红卫中学76届——红卫四期

红卫中学77届——红卫五期

红卫中学78届——红卫六期

红卫中学79届——红卫七期

1980年毕业学生的毕业证,已盖“台山县华侨中学”的大红印章,因此不属红卫中学的。

红卫一期,这一期应包括1971年初中毕业的学生(73年初中毕业不再升读高中占入学时近半,原因是71年的工商企业人员结构上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一部分员工因“三反五反”“四清”等政治运动被疏散回农村或赶进了牛栏,于是急需年青员工补充,当时,普通市民生活清贫,儿女众多,普通家庭都有3-5名子女,而当时工资水平仅为36元--60元区间,生活所需与子女读书等开支仅是“蔗得住肩头又蔗不住膝头”,加上国家多年未有对待业有分配工作的机会,现突遇政府有分配工作的少有时机,无不则涌跃报名请求分配工作,此政策下,出现了大量初中毕业生就业的情况)

这就是当时的客观情况。

由于按街道划分就读而非统一考试录取,则全部的学生成绩水平相对悬殊以及参差不一了,同时教师队伍的残缺不全,为解决教师的缺少,也只能在当时的已高中毕业的学生中挑选担任(包括李宏锐、黄超斌、黄耐芳、邝素玲等年青老师),同时也在小学抽调老师(包括谭陶坚、赵兆棠、伍园月等老师),另外,国家正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学生不但要学工、学农、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课本内容简之又简,教育内容仍是革命加激情,文化知识不受重视,革命理论整天挂在嘴巴,学校在这种时势下,要校办农场、要校办小工厂、也要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每次革命运动和重大事件中,要反映该阶段的学生新面貌,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任何号召,要参加社会任何形式的大游行(必须停课!),要参加政府关于治理台城河和任何抗旱防灾大行动,在1969年至1980年,大大小小游行、劳动不计其数!在如此情况下,是不可能要求这些学生在成绩水平上有过高的期望,但是,所有这些措施的最大效益是消除了或杜绝了社会继续的或持续的不稳定隐患,给予了失学学生的学习机会,免致这些学生以后会成为文盲的“暴徒”,这是国家治理“文革”遗患的非常必要的重着,也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于是,这个时期的学校责任,是社会责任高于教学责任的,是以非正面措施治理文革乱摊子的软措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柔性膏药!学生们整个学习阶段,虽然学不到多少文化知识,但学到面对逆境的坚韧与宽容,体会了社会动荡无奈与安定团结的可贵,感受了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人们的恐惧与欢腾,特别在经历“林彪事件”“天安门事件”国家三位领袖逝世重要时刻以及粉碎“四人帮”的喜悦,我们学习是比不上现代的教育,但我们又遇上了新中国仅有重大事件,我们学会了思考!我们明白了个人的升降荣辱与国家的生死存亡相比,竟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也竟是如此的休戚与共!个人的得失与国家繁荣比较,简直是点着蜡烛与日月争光!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位学生的毕业,教师的感受是社会少了一个文盲而多了一个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师的感觉是欣慰的,是感到了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个时候,绝不会为这些学生的知识缺失而感到痛楚!而是感到这个学生不会成为社会的“暴民”,这种情感是应该非常理解的,因为文革是解放以来触及面最广破坏力最烈的政治运动,在“暴民”理念和强权政治下,没有沦为政治暴徒已属人性未泯!我们作为后辈,又何以能数典忘祖地湟论何个时期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呢,如果不考虑历史事实与历史责任而指责责难,这是对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极度污蔑,试设想,白暈居士在其时其势,能否有如此的坚韧和宽容呢?白暈居士的这种表现和态度,我觉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帖子已被 四眼光头佬 在 2006-11-23 19:37:12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5-6 22:5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47

    主题

    1301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27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6-5-18 14: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5

    主题

    1万

    帖子

    23万

    积分

    版主

    喜欢于蓝天白云下穿行,享受在夏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428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5-18 15: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四眼佬光头仔带我们重温自己走过的历程,那时我们浑浑噩噩地走过来,现在回头看看才觉得是那么的无奈、可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主题

    3211

    帖子

    2567

    积分

    版主

    偶展欢容的脸庞,总也掩盖不了那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7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16: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论“在红卫中学读书毕业的是这所学校有史以来文化水准最低的”

    白晕居士再读“台山侨中”网中关于校史资料,台山侨中的校史包括台山女师,台山女师初期的办学目标是教妇女识字,叫“识字班”,不知白晕居士说的这所学校有史以来包括不包括台山女师,大概红卫中学任何时期的初、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不会比不上“识字班”吧,但,不能这样比较,审视历史,必须审视历史的特定时期和特定的环境,台山女师的“识字班”在当时是有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当时的历史时期,妇女仍是“女子无才并是德”的传统礼教时期,但为富国强民,热心的华侨损赠善款办起了台山女师,这已是破天荒的壮举,难能可贵的是有妇女敢于冲破传统观念而上学,这是“第一个吃螃蟹”勇敢行动,虽然她们的文化水平只是在“识字班”的阶段,难道我们就可以以她们的“文化水平低”来抵诿她们吗?不!我坚定地说“不能”,而且我们要为她们求学行动欢呼鼓掌,要充分肯定她们要求进步,向她们学习!

    所以说,台山侨中的每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独特效用,不能总而言之,不能统而言之,白晕居士,中国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内容是极其丰实的,用词派字何期奥秘,于是不能以一言以敝之,更不能不懂历史而乱下结论!

    [此帖子已被 四眼光头佬 在 2006-11-23 19:38:24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19

    帖子

    112

    积分

    工兵

    积分
    112
    发表于 2006-5-19 03: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喜欢称“红卫中学”是一个感情问题。因为那是自己与老师同学一起度过难忘学生年代的地方。在那个年代,其他中学也是在经“拨乱反正”阶段,读书学文化上都是半斤八两,彼此彼此。

    一九七七年的高考使红卫中学扬眉吐气,因为按街区招生使红卫中学第一次和一中(当时称台城中学)站在平等竞争的起跑线上,那年红卫中学历届毕业生一举考上广州地区华工,中大和华师的部分学生和老师曾在华师合照,并把照片寄回母校。他们以母校为荣,母校以他们为自豪。(一中当年是以老三届考上居多,台城中学毕业的比红卫中学的没有多少优势)

    当年的红卫同学届已人到中年,成家立业,不少事业有成,回顾青纯的少年时代,仍常怀浓浓的思念之情,此乃真性情也。理性地说,红卫中学是华侨中学漫长历史中的一个阶段名称,走出小圈子,与所有华侨中学的校友一起为母校发扬光大而出力,如美西,美东等侨中校友一样,是众望所归,办事也会事半功倍。

    阅读有关派斗论述,感到因资讯和经历等缘故,有的言辞颇为空泛偏激,令人困扰。此类考究似在现阶段是无法定论的问题,也是大环境仍未能开放讨论的难题,大概也是同学校友网欲避忌的方面,不知此提法有没有知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主题

    3211

    帖子

    2567

    积分

    版主

    偶展欢容的脸庞,总也掩盖不了那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7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3: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白晕居士 发表于 2006-5-16 16:50:04 :
    这第一批的学生全部都在社会活动了两年的。有些读了两年初中之后, 就被分配到工厂当工人去了。 那个时候以被分配到 农机一厂, 农机二厂 为荣。

    73届学生未读高中即就业的原因,上文已叙述了,但这批学生就不是在工厂,71年那年“工交战线”未招工,这批学生全部都是安排到“财贸战线”也就是商业、供销社等企业。

    大规模地“分配到农机一厂、农机二厂”是在76年!76年前的74、75两年,也有部分配到农机一厂、农机二厂等厂矿企业,但招工的形式是经县劳动局和知青办将分配名额分派到各个知青场,由知青场按在场知青的劳动表现和积极程度,推荐一些思想红,组织观念强的好知青名额给劳动局,才进行工作安排的真正分配,这些分配包括了73年--75年毕业的学生和社会青年(总称为知青)。在1976年,留城的政策有松动,原来两个子女以上的家庭,第一子女必须先下乡做知青,次一个子女才能申请留城待分配工作,但76年已可以将次序倒过来,即可以先选择留城,第二个子女才下乡做知青,同时,那一年各个工矿企业也急补充新员工,而76年当年应届毕业生就有大量的选择留城待政府安排工作,于是就出现了大批安排分配工作的情况,而当时农机一厂、农机二厂是最大最好的企业,以被分配到农机一厂,农机二厂为荣是正常现象!

    看来白晕居士对一些历史情况仅有非常局限的了解。

    [此帖子已被 四眼光头佬 在 2006-11-23 19:41:14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主题

    3211

    帖子

    2567

    积分

    版主

    偶展欢容的脸庞,总也掩盖不了那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7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4: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白晕居士 发表于 2006-5-16 16:52:47 :
    那个时候的学生人数多得在一中,红卫藏不下,就在小学设立了小学附中。

    白晕居士又一个不懂历史的例证!!!

    小学设立附中是在1968年的!当时台山一中、台山侨中未全面复课闹革命,但社会上大量学龄青少年无读书的机会,中学复课仍在等候国家政策的部署,权宜之计,则在小学设立七年级,也称小学附中,1969年起,台山一中、台山侨中两所学校全面开展复课闹革命,也将在各个小学的附中编入当年的初中。因此不存在“那个时候的学生人数多得在一中,红卫藏不下,”这个问题!!

    [此帖子已被 四眼光头佬 在 2006-11-23 19:46:27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5-6 22:5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47

    主题

    1301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27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6-5-19 14: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15 20:53
  •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3]偶尔看看II

    706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Rank: 8Rank: 8

    积分
    145776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发表于 2006-5-19 14: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郎先生啊,想必不久的将来斗山会圈在台城里面,届时萝卜回台山吃居士的HOT DO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7

    主题

    3422

    帖子

    1万

    积分

    团长

    积分
    13739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6-5-19 15: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 居士的火力侦察已经有了结果了。 谁都知道 赵飞燕 是 --- 燕瘦环肥 的 燕 , 因此, 赵飞燕 不是在台山西苑被打死的。
    言归正题 ------ 既然 红卫中学毕业的学生是这样好成绩的, 也不是什么 政治打手, 更不是坏人成群 , 可是,明明自己的毕业证书上有 红卫中学 大印盖着的, 自己硬是不承认是 红卫中学毕业生 的理由, 应该到了 自己说明白原因的时候了 。
    再者 , 居士的这句话的原话是这样的 ----- 原文由 白晕居士 发表于 2006-5-15 2:35:55 :
    居士觉得其实应该不是 称谓不同 的分别。这称谓的不同是表面现象。 应该有人认为:-----在红卫中学读书毕业的是这所学校有史以来文化水准最低的, 更有可能这里边还有打砸抢分子 ,自己有这段历史是非常不光彩 -----有这种认识的就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将这这个历史事实隐藏起来, 当他人讲起这段历史的时候, 也就不可能兴高采烈了。------- 经过 自己觉得自己有着极高的阅读理解能力的 四眼光头佬 的翻译 , 居士好像成了一位对 红卫中学 极其厌恶的宏伟中学毕业生, 在座各位重复读读这句不是太长的话, 一定会觉得这位 自己觉得自己有着极高的文化程度的学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怎么样 , 因为, 其理解是这样的 -----
    我不知道白晕居士的年龄有多大,可能不知道“红卫中学”的历史,打砸抢分子大多不可能是红卫中学毕业的,因为红卫中学是从1969年起才从台城镇地区招收本地学生,而参加文革时期打砸抢的分子是1968年前已是原台山侨中的学生,红卫中学的第一批学生在文革武斗和打砸抢的时期大多数只是小学生,就算当时文革武斗和打砸抢时期的小学也有混乱情况,但毕竟比不上中学以及社会的大混乱,因此我认为,在红卫中学读书毕业的是这所学校有史以来文化水准最低的这个结论我未加评论,但不应该冠以有打砸抢分子的推测!------------
    其实, 居士的那段话, 是从两个方面去思考那些 死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红卫中学毕业的原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5-4-16 20:06 , Processed in 0.4212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