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8|回复: 7

   赤子之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8

主题

1474

帖子

6428

积分

营长

积分
6428
QQ
发表于 2009-10-25 17: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XImageTransform.Microsoft.Glow(color=#ff6600,strength=3)" class=high_light>赤子之心

海燕

发表于2007年04月27日 16:54

­

­

­

梧桐花开五月雪,漫山遍野满地红。一个五岁的小孩,站在树下,披了一身落英,不敢动弹。只是大声呼叫“妈妈快来!”妈妈说:“你自己过来呀!”可是他不忍心再踩那地上落花,就是不肯移半步。像这样连花也不愿伤害的赤子之心,纯良可嘉。我认识的一位女性朋友,茹素。她说不愿吃荤,也是不忍杀生之故。如此纯洁善良!菩萨心肠!怎么可能会伤害他人?

我以往的心情日记,本来也有感而发,随心率性。可是来到这里(2007年02月16日 19时08分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芳”我竟也不敢动弹了!于是我的心路历程也就停在梧桐树下。从此,我常用慈悲心去度化自己。方寸之间,终是常怀赤子之心。最近更因 复读(菜根谭),几番使我顿悟!由是,我的“生离死别”没有再写下去;我的“鸟儿答问”也就自然诞生!这,就是为了感恩!

老子说 :“念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和而全作,精之至也。”赤子之心就是以未曾被环境同化的圣洁如稚子,天真无邪,凡事宽容,善待他人的浩然正气! ­

我亦愿以赤子之心处世做人! ­

[此帖子已被 406439028 在 2009-10-25 17:30:27 编辑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8

主题

1474

帖子

6428

积分

营长

积分
6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7: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出关

老子看到周王朝衰败得不成样子了,气数已尽,无力挽回颓势,也不必去救。一切都顺其自然,那才是天下大道。

于是,他决定到关外的大漠荒烟中去,隐居终老。

他骑着青牛,向函谷关出发。

老子一路向西,向西域走来。途径函谷关,另外一说为大散关。函谷关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迁移到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又深又险,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人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来。关令尹喜是一位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这种气象,知道一定有圣人要来了。

过了一会儿,就见到一位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地向关口走来。

此人正是著名的思想家老子。

关令尹喜看到未曾给世间留下过文字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要出关隐居,便提出一个要求,能否留下一篇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这个要求,对老子来说未免有些过分,有些为难。好在老子总是遇事不争,居然答应了。

老子被关令尹喜延请到陕西周至的楼观台,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字一字地写在了竹简上。就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横空出世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再也不想做什么边境官了,索性跟着老子一起出走了。

老子写完后,就出关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司马迁说“莫知其所终”。

不过现在有学者认为,老子出关的大体行程路线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过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后,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飞升”,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一说,由此可断李氏之一脉,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

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李氏后裔,不远万里到甘肃临洮“陇西堂”寻根问祖。

此一论断,为老子晚年最后的踪迹提供了一些可资研究的宝贵线索。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出关》,还与别人打过一场笔墨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8

主题

1474

帖子

6428

积分

营长

积分
6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8: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子已被 406439028 在 2009-10-25 18:32:21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8

主题

1474

帖子

6428

积分

营长

积分
6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7: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其人

老子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按《朱韬玉札》和《神仙传》记载,他“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司马迁花了18年的心血,写下了526500多个字的煌煌巨著《史记》,但是在为老子这位道家圣人作评传时,很可惜,只写了450多个字。这是没有办法,因为史料太少,司马迁又很严谨。他起笔只写下了寥寥27个字: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是介绍了老子的籍贯、姓氏、职务。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厉乡曲仁里何在?有人说在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东,在那里还有许多有关老子的遗迹。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老子的故乡在安徽的涡县地区的。

老子的工作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古人有个以孩子的特征来取名的嗜好。相传老子一生下来,他的父母发现这个孩子跟比别的孩子不一样,耳朵特别大,于是,就给他取名“李耳”。老子又名老聃,聃就是耳朵大的意思,也有人说是耳朵没有耳轮。以至后来的画家、雕塑家都把老子的大耳朵凸显出来了。如果今天你到福建清源山去旅游,就会被道教老君岩一个特大耳朵的老子石刻像所吸引。

老子本姓李,为什么又叫老子呢?据说老子生下来不仅耳朵大,而且还有白胡须、白眉毛,于是,人们就称他为老子了。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他的神话。《史记正义》引的有关资料,其中有一条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迺割左腋而生。”老子的母亲怀孕竟然长达八十一年,临盆的时候,她来到一棵李树下,割开左腋,生下了老子。他出生时已经有八十一年的孕期了,这大约就是为什么会有白胡须、白眉毛的原因了。不过,学者还有文雅的说法,《史记正义》就另有一说:老子是个号,“老”就是“考”、“子”就是“孳”的意思,也就是“考教众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他是圣人,研究了许多道理,善于育化别人,济物又没有遗留,神圣地孳生出万物,因此就叫他老子了。

关于老子此人,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几个有关人物:一是老莱子,为楚国人,与孔子同时;二是“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有一位“太史儋”,曾见过秦献公;三是战国魏国将军李宗的父亲。然而,这些人到底是否是老子,连大“史圣”司马迁也只是“或曰”、“世莫知其然否”。也就是说,世上没有人知道那些说法是对还是谬。

再比如说,老子活了160多岁,也有人说活了200多岁,也不可考证了,大约老子是一位长寿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8

主题

1474

帖子

6428

积分

营长

积分
6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7: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向老子问礼

孔子三十多岁后,在社会上已经有些影响了,但是他还一如既往,谦虚好学。当时老子名气很大,孔子决定去拜见老子,向他“问礼”。鲁国的君主鲁昭公特意为他提供了车马仆役,还有人陪同。于是,孔子千里迢迢,从鲁国(今山东曲阜)沿着滔滔黄河,一路向西,来到了周王朝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今天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牌坊,内有古碑,上刻“孔子入周问礼处”。

传说那天老子刚沐浴,正在晾头发。古人的头发是不许剪断的,因为身体肤发是父母给的,一辈子都不能剪断,否则就是不孝。所以男人的头发与女人一样长,而且要比现代女性的头发长得多。

孔子一踏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见老子披着长长的散发,迎风而立,微微抬头,双目似闭非闭,面上似笑非笑,神情似醒非醒。树叶飘过,不动声色;微风拂面,声色不动,俨然一千年枯树,默然耸立。孔子心生疑惑,这就是当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老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形同枯木?不过孔子很有礼貌,不打扰老子,默默地退了出去,静静地等候着。

当我读到《庄子》里的这段描述时,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大西北沙漠中的胡杨,它们默默地挺立于天地间,风动,沙动,水动,而它们岿然不动。生时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老子多么像它们啊,这是何等玄妙深邃的境界啊!

果然如此,当孔子会见老子,和他谈论时,孔子好像被老子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大海边上,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智慧的波浪,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哲理的涛声。

至于孔子向老子问了什么。老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历来说法不一。但我认为有两种说法比较有意思。一种说法是,孔子问老子周礼,老子说天下一切都在变,不应该在固守周礼了;另一种说法是,老子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孔子,君子要深藏不露,避免骄傲和贪欲。他是这样告诫孔子的:“一个了不起的商人,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一无所有;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你要去掉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这些对你都没有益处。”

孔子的心灵被震撼了。据说孔子见完老子回去以后,几天没有讲话,而是深深地陷入到沉思默想的状态中去了。后来学生要孔子谈谈对老子印象,孔子大发感慨:“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龙啊!而我只好像是瓮罐中的一只小小的飞虫啊!”(《庄子》)

孔子的学生不懂,进一步问老师,为什么称老子为龙呢?孔子说:“如果是只鸟,我当然知道会飞;如果是条鱼,我当然知道会游;如果是只野兽,我当然知道会跑。是鸟,就可以用箭射它;是鱼,就可以用线钓它;是野兽,就可以用罗网捕它。至于一条龙,我就不知它是怎样乘着风、驾着云遨游太空的。所以说老子是龙啊!”(《史记》)

孔子和老子的这次晤面,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有着诗意的描写与高度的评价。他在《古道西风》一文里这样写道:

认真说起来,这是两位真正站在全人类思维巅峰之上的伟大圣哲的见面,这是中华民族两个精神原创者的回合。两千五百二十年前这一天的洛阳,应有凤鸾长鸣。不管那天是晴是阴,是风是雨,都贵不可言。

……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最好是对手,才会产生着了魔一般的精神淬砺。淬砺的结果,很可能改变自己,但更可能是强化自己。这不是固执,而是因为获得了最高层次的反证而达到新的自觉。这就像长天和秋水蓦然相映,长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长天,秋水也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

在中国文化的时空里,如果说老子是一条龙,那么,孔子就是一只凤,正是这一老一孔,一龙一凤,一道一儒,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演绎得如此富丽多彩、生机勃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8

主题

1474

帖子

6428

积分

营长

积分
6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7: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其书

现在一般通行的老子书,都分上下两篇。上篇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的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后人便取上篇的“道”和下篇的“德”字,合称《道德经》。但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既不分上下篇,而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也略有差异。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和现行的《道德经》相吻合。我认为司马迁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道德经》采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由“道”来展开的,“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道”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余次。老子认为: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一种超乎时空的形而上的存在,它既不能依知觉去验证,也无法用言语来称道,所以老子起首就开宗明义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与佛家的“说是一物即不中”道理相同。道是不可言说的,绝非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触认识到,所以,老子说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十四章)。道常无名,就像水一样,悄悄地流淌着。它避高趋下,不受任何阻碍;它随物赋形,不受任何约束;它滋养万物,不求任何回报;它无所不利,终却无迹可寻。老子认为,人也应该这样,把生命渗透于沙漠,蒸发于旷野,也就谁也无法侵凌了,“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道德经》包含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的关系。老子认为善恶、美丑、长短、高下、难易、进退、有无、轻重、虚实、曲直、静躁、阴阳、黑白、祸福、生死、强弱、刚柔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

在认识论上,老子则主张“涤除玄览”,静观万物的循环演变。他不重视经验知识,认为“不出户,知天下”。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天下治,并描绘了一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另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小国寡民”的“世外桃源”图。他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智,抱道守一”。

《道德经》不仅被道教徒奉为修持的圭臬,也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哲理书,事业创新的智慧书,被社会方方面面广泛地学习运用。唐玄宗说:“(《道德经》)其要在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宋代苏辙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明太祖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清世祖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近代文学家林语堂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哲学家金岳霖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哲学家张岱年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道德经》作为道家学派开山之作,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其中既有号称“九五之尊”的皇帝,又有名垂千古的文人学士;既有道教徒,也有佛教徒。从先秦诸子到宋明大儒,在哲学思想上大都受到过《道德经》的启迪。在历代兵家那里,《道德经》的影子也是随处可见。为史家所称颂的汉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贞观之治”,也都是以《道德经》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国理念的。《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军事、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德经》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还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的十大作家,老子排名第一;全世界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据调查,《老子》几乎每家一册。许多外国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深受《道德经》思想的影响,并从中受到启发,诸如黑格尔、罗素、海德格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李约瑟、汤川秀树等都对老子《道德经》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话。

《道德经》中丰富的养生思想也日益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养生修炼团体。

这一切,关令尹喜功不可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8

主题

1474

帖子

6428

积分

营长

积分
6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7: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老子

姚展雄

老子与我们同在

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也是我最爱读的先贤圣哲之一。他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他的思想已浸透到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我们思考问题、言谈举止之间,往往不知不觉地和老子有着千丝万缕般的关系,只不过大家没有觉察得到罢了。

我这里不妨举些例子。今天人们都知道一个理念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很智慧,也很辨证。其实,老子就是最讲究“有为”与“无为”的,而且他又特别提醒大家注意那容易被忽略的“无为”的这一面。他有句名言:“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八章),多么富于辨证色彩!

又比如,你想做大事,这句话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谁说的?老子!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再比如,你立志高远,有所作为,就不要满足于自己的小成绩,可以用一句话来鞭策自己,叫“大器晚成”(第四十一章)谁说的?老子!你一旦成功了,就要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第九章),这也是老子来告诫你的。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有人受灾罹难,大家要去安慰,人们常说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就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他老人家教你辨证地看待一切,把握时机进行转化。

你发了财,就会有句提醒你的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第九章)谁说的?老子!如果你发不了财,老子也有句开导你的话:“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后来我们不就有了“知足常乐”的理念了吗?

再比如,罪犯、歹徒、贪官等落网了,大家就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谁说的?老子!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我们早上去公园晨练,看到有的人打太极拳,动作行云流水、绵绵不绝,但是一个太极高手,就可以把一个大汉推出在一丈开外。为何?这其中就蕴涵着老子说过的道理:“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

你再看,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这也是劳资说的。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第二十八章)

此外,还有“上善若水”(第八章)、“宠辱不惊”(第13章)、“和光同尘”(第四章)、“出生入死”(第五十章)、“大巧若拙”(第四十五章)等等,这些理念都一一融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为当中、思想当中,指导着我们的生活,矫正着我们的行为,提升着我们的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8

主题

1474

帖子

6428

积分

营长

积分
6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8: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释 义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出 处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

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圣经》也叫人们得向天真的儿童学习,惟有像儿童拥有纯洁的心灵,才有资格进入天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11-26 22:16 , Processed in 0.4354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