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初夏陪父亲到纽约一行,精彩与感动令人回味无穷。
父亲大学是学法律的,可是毕生却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 在台山体委工作多年,集一生中大部分精力于体育事业。 几十年后,体育界的朋友满天下。 台山是“华侨之乡” 又是“排球之乡” ,在纽约这块宝地,藏龙卧虎不足为奇。 难得有机会重访纽约,与体育界的朋友相聚就理所当然地占据了父亲的重要行程表, 父亲的兴奋可想而知。
将要见到当年的排球健儿,让我想起小时候记忆最深的一次水灾。 那时水都浸了我家十来级楼梯了,父亲出去抗洪救灾。 回来休息时带了几个当时在台山很著名的男排运动员。 那时的灯光球场常有他们的英姿,但如此近距离? 还是头一回。
他们一个个从水里走出,上了楼梯走进我家,我的头仰得高高的,目光紧盯住他们的头,心里好奇着,大概不会碰到门框吧? 还好,他们进门时都很习惯地低了低头。 家里客厅小,进来几条大汉,顿时挤得无转身之地。 我躲在房帘背后窥看,球场上是猛将,救灾时是勇士,真是小孩眼里不折不扣的英雄。 可是,英雄们却光着湿淋淋的膀子,嘴唇冷得发黑,手还在发抖。 因为正处水灾,家里实在没有任何食物。
“主任,有烟吗?” 不知谁先开口问父亲要香烟,但找遍了都找不到。 于是英雄们开始七手八脚在烟灰缸里掏,最后如获至宝地抄出几个烟屁股。 又不知是谁的主意,几个烟屁股被再分配,重新用作业纸卷起,点燃。这几缕缭绕烟云是否真的使他们停止了颤抖,不得而知,但那一幕却永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当时天真的我,还真可惜自己不是魔术师,不然一定在身后变一盒最好的香烟,给他们一个惊喜。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排球健儿如今还好吗? 尽管要见的并不是救灾的那几位,可他们都是同一代排球精英,我的期待绝不亚于父亲。
到了约定的金桥酒楼,上了电梯,父亲就直直地往里走。 我不经意地向在旁的候座一瞥,便惊呼起来:“梅阿姨!” 绝对没错,那是我小时候就熟悉的梅汝琼。 父亲猛一转身,四目相遇,煞时就轮到他们惊呼,欢笑,握手。 梅汝琼是五六十年代台山女排的小甜甜。 鲜花般的笑颜,俏皮的小双辫,出色地逗留在每一张历 史照片。 如今,笑颜不改,神采飞扬,为了父亲到来的聚会东奔西忙,不厌其烦地接下了所有的张罗琐事。
陆陆续续,其他人都到了。有些小时候就很熟悉,有几个还从没见过。 父亲带来了一些他们那个年代的珍贵的历史照片,我打开电脑放大让他们看得更清楚。 当他们看见年轻时的自己,欢呼雀跃真是一浪高过一浪。 更逗的是,也是从小就认识的梅凤颜看着一张1956年的集体照,疑惑地问旁人:“我去哪儿了? 怎么不在里面?” “ 哈,哈,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了!”
此起彼伏的嬉笑声,把酒楼年轻的服务员都吸引过来了,而当他们知道这些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排球健儿,竟站着许久都不愿走开。 曾服务台山男排后来在台山一中当过老师的李新民,看着电脑里当年的自己,乐得嘴巴长时间都合不拢。 当年周总理接见台山排球运动员时他就在场哦。
活跃在纽约侨界的沛国堂主席朱灼辉先生一行也专程赶来了,朱先生是排球爱好者,正准备年底带领纽约华人排球队到三藩市参加比赛。
最让人感动的是身体欠佳的李尔质老师,也让太太连搀带扶地赶到。 说是听到父亲来了,无论如何也要一聚。 李老师曾是我们的体育老师,体操最拿手,当年的他身手矫健,英姿潇洒,是多少同学心目中的体操偶像,那几十年前就刻在学生心里的形象永远都抹不去。
我在一边忙着拍照,生怕任务完成不了。 看到站在旁边的那一位一直笑容可掬,不多言语,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好像个子并不高,哪里像打排球的呀? ”
谁知他当真不服气了:“我不靠个子,靠打全面,你问问你爸去,当年他可喜欢我了。” 父亲在旁微笑着点了点头。
“那次比赛完了,贺龙元帅接见我们时还专门叫我小鬼呢!” 好不威风,他叫翁景辉。 曾参加1956年全国少年排球锦标赛,当时的台山县少年男子排球队勇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队,获得全国少年男子冠军。 有相为证,我挑出那张照片仔细一看,呵,那么瘦小,不叫你小鬼才怪呐! 不过那不服输的风范的确犹存。
在一旁的梅汝琼随意地插了一句:“我没见过贺龙元帅,我只见过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 不必刻意,心底的那份自豪已洋溢无遗。
很自然,想起了周恩来总理不仅正式接见过台山排球队,还曾用“全国排球半台山”这句话来赞扬台山排球人才辈出。 不愧在那些年代打拼过,跟他们坐在一起就会听到一些辉煌的往事。 什么台山队对新疆队,小个子打大个子,等等。 有趣的是,话题上下,在座的每一位对父亲的尊敬与深厚的感情使我对他们都产生了一种可亲的敬重,而他们之间孩童般的打闹和嬉笑又给了我另一种安然纯真的感染。 难怪父亲跟他们在一起那么心旷神怡。
没有不散的筵席。 酒楼的服务员都开始吃饭了,大家的聚会也只好告一段落。 我趁他们欢乐畅言之时,早已到街上打印了刚拍的照片回来分发,梅汝琼阿姨细心地在合照背面写了各人的名字,欢欣地为自己记下了历史的一刻。
离开酒楼时,我与曾服务广东男排的陈卓生并排走着,当然不可能并肩咯,我的肩才比他腰际高一点。 这倒令我突发奇想,不禁问他:“嗨,你们还可以再组队比赛哦。 那肯定精彩极了!” “哗,说什么呀? 以前年轻时在纽约,纽泽西是有过比赛。 你知道吗? 我们现在都是七十岁的人啦!” 我当然知道,只是不愿相信。 重新打量了他一番,当年的美男子风度依然,再环视一下走在前面的李新民,伍其羡,陈焕荣等几位,骗人啊? 直挺的腰杆,硕健的体格,利索的步伐,浑身上下运动员神韵不减当年,哪像金婚之龄呀? 就摇着头郑重地说,“不信,最多五十几!” 真把他给逗乐了。
就要分手了,脑间闪过的一本影册再次把思绪拉回童年。 小时候,好朋友来家里玩,我会爬到椅子上,踮起脚从衣柜顶部捧出那本厚重精美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影册作为特殊待遇。 先警告“眼看手勿动”,然后亲手小心奕奕地翻着每一页,让小朋友欣赏一流的运动会竞赛图片剪影。 有激动人心的“全民同庆”团体操,有熟悉的乒乓球、排球、足球、篮球,田径,还有从没见过的航海模型、滑翔、跳伞等等。 最亮眼的是那一个个著名运动健将的大幅彩照,戚烈云,陈镜开,容国团,穆祥雄,郑凤荣,。。。看着小朋友那盯到眼里都拔不出来的惊异神态,心中好不得意! 这本影册是父亲1959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从北京带回来的,我们孩童时翻过无数遍,多少年它一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精彩。
其实,台山就出过不少排球运动健将。 据统计, 获运动健将称号的台山籍运动员就有近六十名之多。 说到台山的排球运动健将,父亲就如数家珍:朱国铮,朱绍伦,马焕南,陈兆灿,陈锡超,黄汝光,梅仕明,容惠汉,黄健洪,等等。 跟眼前的他们一样,这些当年的排球好手在“排球之乡” 家喻户晓,广受人们喜爱和称颂,他们骄傲的战绩载进了历史,也载入了人们心里。
大家正在依依不舍地相互道别,眼前这道道精彩已够我陶醉。这些当年的排球精英在海外多年,生活的艰辛,岁月的磨练,谁的背后没有一路的故事呢? 只是当你走近他们,看不到伤感,听不到埋怨,感受到的只是那股永远不老的体育精神。
謝謝朱小姐,木子哥.